评论:关键词:高考·招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10:07 南方报业网

  6月3日5时34分,云南普洱市宁洱县境内发生6.4级地震。很多高三的学生和家长难以承受打击,校方则称,“我们绝对保证667名考生按时参加高考。” (中国新闻网)

  精明的商家们不失时机地大炒“高考”概念,推出一系列与高考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补脑营养品、冲刺辅导书充斥市场,上海还出现了“高考保姆”、“高考房”等新花样。(《新华网上海频道》)

  我们这一代人眼中的高考不公

  2007年6月5日

南方都市报刊载南京大学景凯旋教授的文章《高考体现了起码的公平》,作为20世纪80年代生人,我们所切身感受到的高考,却与景教授的观察与体验有着一些根本的不同。

  不错,高考给许多出身底层的学子以“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但高考恢复30年来,引起社会议论最多的恐怕并非应试教育,而是城乡之间(与享有

高考录取特权的那几个大城市相比,其他的小城市也是乡下)的人为差距。

  笔者来自一个在祖国的地图上几乎都无法找到的小山城,高考不公,在那些复习备考的日子里是浑然不知的。直到进入大学,我们才会发现,如果我们生在那些令人羡慕的大城市,我们的分数所应该得到的,会是现在的多少倍?□萧锐

  如此招生当止

  中考、高考即将开始,随之而来的招生大战一触即发。

  既是战争,诱人的条件加上电脑合成美轮美奂的图画,早让我们的学生看花了眼。这毕业班的班主任可是一言九鼎,于是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酒桌之下难免“暗度陈仓”,一个个信封也不知道里面装的啥。

  课堂之上,首先是早已明确方向的班主任进行择校宣传,稍后是各个职高技校能说会道的招生代表再去游说,我们这些课任老师只得先停课靠边站了

  其实,多年以来,我们这些职高和技校早已陷入招生怪圈。挖空心思,殚精竭虑思忖的就是如何把下一拨学生招收进来,把钱收进来,却似乎忘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上去。如此一来,学校的内功没有练好,招生工作自然一年比一年难,最后造成只要有人有钱招收进来就行的局面。□伍献卫(高校教师)

   当看清“高考经济”的不道德性

  说“高考经济”具有不道德性,比方酒店推出“高考房”,为了赚更多的钱,不是标出一个“吉利价”,就是要炒作吉利房间号。但商家在赚了钱之后考虑会给考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了吗?

  是的,“高考经济”也是经济,人家并没强迫你,但表面上的公平交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却掩盖不了事实上的强买强卖。事实上,“高考经济”的红火不过是利用了考生和家长们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脆弱心理状态而已。而在“一考定终身”的大背景下,考生和家长们要想做到心理不脆弱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对最后这一考哪有理由不重视呀?但越重视就越应该看清“高考经济”具有不道德性这一点,不然,要是真的被其“绑架”后而乱了心神,麻烦可能就大了。 □裴娇健

  普洱的高考可不可以“受影响”?

  6月3日5时34分,云南普洱市宁洱县境内发生6.4级

地震。不知宁洱中学667名考生中,有多少人在此次地震中遭遇亲人伤亡、家居坍塌、财产受损的悲剧,但是,无论如何,那种世界末日般的恐慌,必然是所有人的亲历。尽管“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所减轻”,但地震对学生造成的打击,在三四天里,而且余震尚持续不断的情况下,其影响显然并不会消除。让这些考生照常地参加高考,也是不公平的。

  那么,对宁洱的这667名考生,是否不要把“绝对保证”“能够按时参加高考”当作抗震的成绩、当作高考顺利组织实施的成绩,而有意地受一些“影响”如何?譬如,时间上稍稍地延后一些?这在技术上不难做到。我想总不会只有一套试卷,即使只准备了一套,也可以再准备一套吧?

  □钱夙伟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