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刘泽棉:创新是石湾陶艺的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06:2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大师刘泽棉:创新是石湾陶艺的根
刘泽棉正在精心创作作品。文/记者崔素华、姜鹏 图/记者何波

  实习生徐欣然

  南粤民间艺术传承人

  系列报道(四)

  刘泽棉1937年出生于一个石湾陶塑艺人的家庭。受家庭熏陶,七八岁时,他就开始捏捏印印一些粗放的人物。14岁时,他的第一件陶塑创作就获得了30元的奖金,这是当时一位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1957年,刘泽棉正式成为一名民间艺人。今年,正是他从艺60周年,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他赢得了无数荣誉,多次得到国家领导的接见,作品遍及海内外。

  昨日,在新石湾美术陶瓷厂刘泽棉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刘大师。白发苍苍的他,正戴着眼镜认真地雕琢新作《小平您好》。“去年我就有创作这个作品的想法,今年4月份正式开始。”刘大师说,“1997年香港回归,再加上这十年,我要做107个。”

  由一个民间艺人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从刘泽棉创作《十八罗汉》就可见一斑。据刘大师介绍,1980年,他开始创作《十八罗汉》。为了塑造出心中的十八罗汉,他和弟弟刘炳、儿子刘兆津三人组合成了一个团队。三人冒着6月酷暑,足迹踏遍了河南云岗、洛阳龙门、云南以及广东华南寺,考察古代的塑像。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十八罗汉》最终完成。他的作品开创了一套十八罗汉石湾陶塑人物的先河。后来,他还应邀将整套十八罗汉放大作为国礼送给泰国。

  石湾陶艺紧跟时代潮流

  “我这个人不会应酬,不会下棋,不会玩扑克,探究陶艺创作是我主要的‘人生乐趣’。”谈起如何成为一名好的陶艺人,老人说,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的努力。技法是基础,最主要的是个人的发挥,而这种发挥就需要深刻的文化内涵做支撑。为了创作《水浒》的108位好汉,刘泽棉大师多次翻阅小说,他甚至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武器分门别类做了小册子研究。

  刘大师介绍,以前的民间艺人为了生存,他们的作品只求数量,作品显得十分粗糙。刘大师感到幸运的是,他获得了良好的机遇。1955年开始,在政府的扶持下石湾陶艺获得了创新的契机。1957年,他和师傅刘传一同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1958年,石湾美术陶瓷厂成立,刘大师进入了石湾陶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创作室内工作。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人最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石湾陶艺紧跟时代潮流,不同时期都能推出顺应时代的作品。”刘大师说,“创新是石湾陶艺的根。”

  传承重任:总结理论

  刘大师表示,当下,石湾陶艺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当前陶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理论总结;要把不同大师的特长总结出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通过各种手段传播出去。“目前,从事石湾陶艺创作的年轻人受过完整的教育,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不同大师陶艺风格的总结显得尤为迫切。”

  刘大师还表示,目前,陶艺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更好的平台。需要举办不同的展览和探讨,让不同风格的大师集合起来,进行手法和创作的交流。

  大师感言

  能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感到非常光荣。在石湾还有很多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目前,石湾陶塑技艺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可以说,我不用担心石湾陶艺的前途。我担心的还是石湾陶艺的创新。因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不难,但是,要想做得更好的确需要很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