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公民海外频频遇袭 责任大国呼唤“公共”外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15:35 南方周末
方舟评论 □陈斌 感觉上,身边关于中国公民在海外被绑架、被杀害,中国企业被攻击的消息突然多了起来。很难说,究竟是媒体“突然发现”了以前被忽略的事实,还是事实的发展跟媒体以及人们的感觉是同步的。 不过,有一点没有疑义,那就是,从前中国公民在海外被挟持或遭遇危机,我们常常心存侥幸———或者是袭击者“误抓误伤”,或者是运气欠佳碰上不加区分的穷凶极恶之徒。而绑架、袭击事件之后,间或发生的喜剧性结局———中国人,是朋友,抓错了,甚至让国人颇为自得。 但最新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人”并非此类行为的“豁免符”,许多袭击者是在“有组织有计划”地攻击、绑架、伤害中国人。他们的动机不一而足:有的纯粹是出于经济目的,中国崛起了,中国人也有钱了;有的则源于政治因素,中国与所在国政府的良好关系,使得中国成为反政府武装的筹码;有的则是综合原因,当地人没有感觉到中国投资带来的福利,却发现环境被污染、工作机会被剥夺等等。 这样的案例发生在南美、非洲,也包括亚洲。最近的则是7月8日,在对中国人友好程度之高已无以复加的巴基斯坦,几名中国人遭到持枪匪徒抢劫,导致3死1伤,动机介于勒索与极端势力蓄意攻击之间。 更应该注意到,这些案发地区无一不是体现中国参与世界、承担国际责任的代表性地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越来越像一个“有能力的国家”,中国企业与公民走出去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与此同时,与“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吁求相匹配,中国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 “负责任的大国”和“有能力的大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所谓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但是,当中国政府准备好了承担责任的时候,是否已经告诉了国民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是否准备好了,为承担这种国家责任的国民提供必要的国家救济?须知,这同样是成为“大国”的成本之一,也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之义。 无疑,成长中的中国亟待更新传统的外交理念,需要变“政治外交”为“公共外交”。 当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与国民走出国门,他们必然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成为中国“大国”风范与责任的体现。中国政府除了有义务向所在国政府和国民宣示中国的理念、意图和想法,例如和平发展,不干涉内政之外,也必须强化国民教育,培育大国国民的心态。我们当然希望“中国人”身份能够成为一切政治图谋和犯罪的天然“豁免符”,但我们也希望,因为中国企业破坏环境、无序竞争而引发的抗议声越来越少,因为中国人的形象或触犯所在国法律而招致歧视、误解和伤害越来越少。 这也是中国成为“负责任大国” 应有的义务。至于国家救济,首推领事保护。领事保护体现的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国民在国外合法权益的保护。它构成领事业务最重要的内容,在国际交往中,领事早于外交,这实质上反映了人民交往的需求,而中国外事工作中,则是外交高高在上,迄今中国驻外使馆中,仍无专门领事保护机构。 漠视人民实际需求的外交和领事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要使这种代价最小化,外交理念转型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供应新的外交和领事服务,以尽快满足海外中国公民的实际需求,这才是对“有能力的”、“负责任的”大国身份的最好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