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住房何时告别“掠夺”年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15:57 南方周末

  记者见地

  □张悦(南方周末记者)

  连深圳的豪宅,似乎都成了松花江水危机时的矿泉水和SARS中的板蓝根。

  房价高企,不但世代生活在城市中心的平民被迫迁至远郊,收入不菲的白领也倍感吃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逼纵身跳入购房大潮,咬牙供房;另一部分,在新一轮的疯狂抢购中,永远只是体面地走进售楼处,礼貌地询问一下,然后看似镇定地沉默着离去。

  有一位在国内几大城市都有项目的房地产“海归”告诉我,

  

房地产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其阶层分布是橄榄型的,中国正在经历金字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的转型。然而,即使是那些远在金字塔的底层之上的体面询问者,也无法成为这个市场的“弄潮儿”。高涨的
房价
,已经让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不堪重荷。

  在中国,房子既是一种消费品,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又像

股票一样,可以满足另一些人获利的愿望。前者属于制造业范畴,而后者属于金融。大多数中国人往往是才刚刚接触后者,却发现作为基本需求的前者已被以商品化之名剥夺了。

  眼下内地的房地产,会让人依稀想起1986年至1989年的台湾楼市那个“掠夺年代”,暴涨的房价曾使得岛内“凡拥有土地者即使无一技之长,亦可变成巨富,而为这块土地流血流汗的人要想在都市购买30坪则需几十年打拼”。改变这一状况的是李登辉,他的六年建设以及劳工住宅辅助方案,让低收入者的基本居住权得以保障,也使得市场温和回落。10年,台湾房地产就告别“掠夺”,房价下降了34%,达到合理水平。

  与台湾故事异曲同工的是香港公屋政策。它们的启示是,在房价高企时,加大供应以及保障弱势群体,是避免房价从经济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的住房商品化改革的初衷,是要造就一个完善的、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的住房体系,而绝不是要制造一个对社会痛心的阶层。这一点,我们没有理由逊于李登辉。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