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陈履安父女:封为女版金庸 尽情快意恩仇(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16:27 中国新闻网

  

访陈履安父女:封为女版金庸尽情快意恩仇(图)(3)

  陈履安父女

  我觉得传统带孩子的方法是有些道理的,不必跟着时髦潮流走,带孩子多请教有经验的父母是不会错的。

  慧:美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理论是要时常赞美孩子,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说:“哇,很好、很好!”后来发现,这些小孩进了幼儿园,没人再继续无条件赞美他们,就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因为得不到赞美就不做了。

  过一段时间,专家又告诉你一味赞美是不对的。所以看所谓的教育专家写的东西时,要想一想:“这真是有用的吗?”

  问:听说陈宇慧不让小孩看电视?

  慧:嗯,完全不看,顶多看DVD。我觉得电视是不好的东西,给孩子很多声光影像刺激,久了,没这些刺激就会觉得无聊,之后就改不掉了。其实孩子有很多事可以做,像看书、玩乐高、画画等,就是不该看电视。

  问:现在的职业妇女都不太想生小孩,陈宇慧还生了四个,满特别的?

  慧:我从小的志愿是当家庭主妇。我没计划过要生几个小孩,生了老大就想再生一个给他作伴;生完第二个,兄弟俩玩在一起好开心,所以又生了个女儿,这时又觉得可以再生个妹妹来陪她,所以就生了第四个。

  当你做喜欢的事,就不觉得累。我觉得跟小孩在一起、看他们成长,是非常快乐的事。从小我家有五个兄弟姊妹,我觉得小孩多的家庭是很快乐的,兄弟姊妹可以彼此帮助、学习、分享。像我刚到MIT,同在那里念书的三哥就很照顾我。

  安:很多老人家期待子女陪在身边,这些期待是不合理的、会落空的。现代人手上常有七、八件工作要做,他怎么陪你呢?每个人都该想到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自己要找到快乐的方法。

  慧:我很同意。

  身世不凡 父女如出一辙

  在采访陈履安和陈宇慧的过程中,摄影记者屡屡建议“请坐近点,好拍照!”然而,这对漂亮父女总是才挨近未久,就不知不觉缓缓拉开,回到他们最自在的距离。

  陈家身世不凡,陈履安的父亲是陈诚,外公谭延闿则是清代最后一位翰林,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称为“奇才”。家族教养传承下,陈履安当年“四大公子”的儒雅风度,至今依然;宇慧则秀美中带着英气,举手投足尽是大家闺秀的雍容。

  一方面承袭家族传统,一方面曾旅居美国多年,陈履安的家庭伦理风格,可说既有规矩又彼此尊重。即使当年在三个儿子后有了第一个女儿宇慧,他最亲密的方式也不过是“下班后抱一抱”,亲子互动还有着浓厚的儒家尊卑有序的传统。在访谈中,已为人母的陈宇慧从不抢话,总是安静倾听父亲讲完,自己才开口。

  这样从容不迫的父女距离,两人看来都挺满意。或许是陈履安耳濡目染的身教,又使父女俩在许多地方很相似。

  陈家父女都是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学院校友。陈履安在人生巅峰期,接触佛教后,人生为之改观。曾自云从此茹素、戒娱乐,还把父亲的骨董字画全部舍了义卖。受他影响,长子与三子决定出家,陈履安说他一点不惊讶,因为“不懂的人才会惊讶”,他只觉得孩子做了正确选择:“就像你孩子说要到哈佛大学念书,你会惊讶吗?”

  父女都爱武侠小说,说起来总眉飞色舞,不约而同表示武侠小说让他们能“在现实世界外,投射一个想象世界”:父亲最爱“在正邪之间,选择正路替天行道”的痛快,女儿则欢喜写出“没有现实包袱、尽情快意恩仇”的美好。书香世家无法挥洒的豪气,似乎在武侠小说有了出口。

  父亲笃信藏传佛教,却不说教;不看佛书的宇慧,显然深得精髓。当父亲盛赞她书中“在失恋中看见自己的妒忌,进而放下”的顿悟情节,宇慧却觉这不过是“自然的人性表现”。网友批评她,她也觉得欢喜:“这都是学习。”

  访谈到最后,依惯例要求受访者提供星座、血型等数据,父女俩的反应竟如出一辙:“这是小孩的把戏”、“好像初中生无聊的把戏”。那一刻,两人的敏锐思维与择善固执,让他们的形象瞬间重迭,看来如此相像。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