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正面回应产品质量问题 反对妖魔化中国制造(5)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8:58 国际在线

  千位美国学者联名抗议美国国会贸易保护提案

  继续关注经济频道特别节目《相信中国制造》。

  针对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产品的过度炒作,有专家指出,这实际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表现。最近,美国一些议员就针对中国提出多项贸易保护主义法案,面对这些法案,美国消费者和一些专家就表示强烈反对,前不久,1000多位美国经济学家联合签名上书国会,要求抵制对华贸易保护倾向。来看我台驻美国记者的报道。

  杨平 中央电视台驻美国记者

  美国国内日益上升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引起了美国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对。前不久,包括多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1028名美国经济学家联合签名,强烈要求美国国会议员遵循自由贸易精神,抵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在这封联名请愿信中,经济学家们写道:“作为经济学家,我们理解自由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关键和有益的角色。我们也认为,对自由贸易设置壁垒,从长期来看会破坏繁荣并损害所有人的利益。正是基于这些基本经济原则,我们在这封信上签名。”

  请愿信列举了中美贸易带来的种种好处,并指出中美贸易高速增长对两国来说,“都意味着更多可支付得起的商品、更高的生产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

  知名经济学家、里根政府时期经济政策主要制定者之一的约翰?拉特利奇也是这次的签名者之一。他表示,美国一些议员提出多项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私利”,美国是自由贸易的受益者,但这种设置贸易壁垒的做法将损害美中两国经济,得不偿失。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表示,早在1930年5月4日,也曾经有1028名经济学家在《纽约时报》上刊登请愿信,要求国会和总统拒绝一项贸易保护主义法案,但没有被接受,结果引发股市暴跌,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美国经济的大萧条。

  美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我台驻美国记者采访了这1028名经济学家中的一位,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来听听他是怎么想的。

  同期 托马斯·谢林 美国经济学家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认为,这种采取保护主义的想法和惩罚其他国家的措施是一个愚蠢的政策。我也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负责任的国家,我们不应该采取一些看起来不怀好意的政策。

  What effect will the protectionist measuresleadto?(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托马斯·谢林 美国经济学家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会让中国采取报复措施,这会破坏中美关系。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products madeinChina?(你怎样看待中国制造?)

  托马斯·谢林 美国经济学家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关于中国制造)近来有两个问题,一是食品问题,几天前,又出现了中国造玩具铅含量超标问题,我刚在报纸上了看到这个新闻,所以对这个问题我没什么看法。我对中国制造业的规章制度不甚了解。我的印象是,美国进口商没有对涂料铅含量超标玩具的危害性产生警惕,我们不应该责备所有的中国制造商,美国主要的进口商也犯有错误,他们没有严格测试产品来确保这些产品符合美国标准。

  Thank you. Mr.Schelling。

  马斌跑编辑部

  可以说,无论对中国制造有什么样的看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因为在不经意中,中国制造已经充满了他们的生活。这几天,我的老搭档马斌也没闲着,他走访了一些国外媒体的记者,一起来听听,这些善于观察生活的老外记者们是怎么看中国制造的。来看马斌的报道。

  看了这么多国内外记者的体验,我的同时马斌也没有闲着,这几天去了几家国外媒体在北京的编辑部,看看这些国外记者眼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我们就把时间交给马斌。

  马斌:“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关注,每一家媒体都有各自的视角。接下来我就带您去几家国际媒体的编辑部,看看他们是怎么报道的,另外,这些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国外记者,他们对中国产品一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这些都是我关心的问题,也一定是您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我就带您到他们的编辑部去瞧瞧。”

  第一站记者来到俄罗斯的塔斯社,编辑部看起来更像一家国内媒体的办公室,这里的工作人员对中国都非常熟悉。聊天的时候,俄塔社的记者索洛维约夫还特意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同事非常喜欢中国的崂山饮料。

  俄罗斯塔斯社北京分社记者索洛维约夫:“它很好喝,很解渴……”

  近年来,中国家电走俏海外市场,作为一名俄罗斯记者,索洛维约夫说,在家用电器的选择上,他更青睐中国品牌。

  俄罗斯塔斯社北京分社记者索洛维约夫:“冰箱是海尔的,我们去年买的”

  马斌:“能看看里面有什么吗?”

  马斌:“我们来看看,有汇源果汁,还有青岛啤酒”

  中国汽车这几年在俄罗斯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现在,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汽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所接受。

  俄罗斯塔斯社北京分社记者索洛维约夫:“几年前,中国汽车的质量还不是很高,现在好多了,我的很多朋友都买了中国汽车。我认为中国的汽车厂商应该带记者去看看他们的生产线,这样别人就会知道你的实力在哪里,减少误会”

  离开塔斯社,记者又来到韩国中央日报的驻京记者站。再过几天就是中韩建交十五周年纪念日,这几十年来,中韩两国间的贸易日趋频繁,中国产品也走进了韩国的千家万户,韩国中央日报记者陈世根在中国工作多年,对中国产品很熟悉,也很关注。

  韩国中央日报记者陈世根:“中国产品这几年的变化很大,几年前,很多衣服你一看就知道哪是中国做的,哪是国外做的,不过现在如果不看牌子的话就分不出来,中国的服装做的一样的时尚”

  不过,对于中国的产品质量,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韩国中央日报记者陈世根:“细节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比如说衣服,有的时候穿着穿着扣子就掉了。要做到精益求精。”

  和德国金融时报记者马丁约好了是在下午见面,当我们赶到马丁在三里屯的办公室时,正巧碰上了家具公司给他送沙发。马丁是德国焦点杂志还有德国金融时报的驻京记者,这两个沙发是马丁在曲美家具店购买的,看起来非常时尚精致,马丁一家对这对产自中国的沙发很满意。

  德国金融时报记者马丁:“我以前买过其他沙发,但是用两三年就坏了,曲美的沙发虽然贵了点,但是质量很好,而且设计的也很有特点”

  其实马丁对中国家具的喜爱由来已久,在中国工作的这几年中,马丁没少买中国家具,他对中国古典家具更是情有独钟。

  德国金融时报记者马丁:“这些家具都是四合院里的材料做成的,有些四合院拆掉了,就把不用的材料做成这些家具了。这些家具很好,既古典又现代,很稳固,也很结实”

  马斌:“你不觉得这个沙发和你这张桌子不搭配吗?”

  德国金融时报记者马丁:“没有啊,我觉得它们很搭配,既古典又现代”

  马丁的日常用品也跟普通的中国家庭没什么两样,电视机是创维的,电饭煲是美的的,冰箱是海尔的,房子里的摆设也非常的中国化,中国古典字画和书籍,云南少数民族的艺术品,就连马丁和他妻子的照片都透着浓郁的中国气息。

  马斌:“走访了这几家编辑部,几位记者都和我谈到了他们和中国产品的故事,非常有意思,此外还有编辑部里的很多细节,也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电视机前的您也一定看到了。可以说,我的,你的,还有他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些产品。好了,外面的东西就是这么点多,剩下的时间交回演播室,咱们回去接着说。”

  来源:CCTV

[上一页] [1] [2] [3] [4] [5]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