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05:56 重庆时报

  

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花费14亿 万人参与 嫦娥从半克月壤破茧

  “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让中国人坚信,月球不再遥不可及。

  2004年2月13日,国防科工委宣布,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已进入实施阶段:3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着陆,展开巡视探测;2020年之前,中国的

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花费

  “嫦娥工程”首期

  投资14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月球探测首期花费14亿元人民币,这只是在北京修建约2公里地铁所需的费用。

  欧阳自远说,14亿元是第一阶段月球探测的经费,其中包括建造、发射、运行“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第二、第三阶段可能会多花一些钱。月球探测绝不会拖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只能是促进和推动。

  据了解,美国

航天飞机飞行一次要4亿美元,一年升空8次,就要花费32亿美元,相当于200多亿元人民币,而我们先后发射六艘飞船、建起航天城和新的发射场、把3个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送上太空,总共才花了190亿元。

  美国送中国1克月岩样品

  “25年前,我的研究就从一块0.5克的月球岩石样品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时,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样品铸在一个有机玻璃盒内,从外面看起来很大,其实只有1克的重量。有关部门很快找到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

  “我们将这1克月球岩石切成两块,一块保存起来,一块用来研究。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虽然这话没有明说。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让美国人很信服。”欧阳自远说,就是在这样的“压力和动力”下,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探月计划。

  温家宝批准嫦娥工程

  1994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不但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并意外发现了在月球南极区有水存在的信息。当年,欧洲空间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随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航空航天科学家们也开始了行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

  美国人的发现和其他国家的行动在中国的航空航天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1994年,我国“863计划”专家组通过了欧阳自远的探月科研报告,并且给付了一笔经费。这是中国人花在月球上的第一笔钱。

  中国的探月计划受到了两任政府总理的高度重视。2002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指示要抓紧探月工程的论证。2004年1月23号,温家宝总理亲自批准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同年2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很有诗意地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同时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自此,中国漫长的探月计划公开地走到了人们的面前。

  曾建议向月球发射铁蛋迎香港回归

  1992年前后,我国就有航天专家提出探月计划建议。据说当时国内生产了一个没有执行任务的

火箭,因此有人提出利用它往月球上发射一个象征中国的铁蛋,永远地将其“烙”在月球上,以此迎庆1997年香港回归,扬国威、鼓志气。

  “当时这个计划几乎完全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研究价值,搞科学探测,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一时的头脑发热肯定是不行的。”国内一位航天航空专家表示。此外,这个当时在科学上并没有多少实质意义的计划预算高达15个亿。结果自然可以预料。当报告打到中央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果断地否决了这个所谓的“嫦娥计划”。

  历程

  万人参与

  历时3年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透露说,“大约有1万余人参与这项工程。中国一切从零开始,通过三年时间,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和整个系统配套工程。这个研制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已非常快。”

  生活

  工程师忙时啃馒头闲时割稻

  2007年10月20日,秋日的晨霭染黄了大凉山的梯田,清澈的安宁河从发射场旁缓缓流过。表面上看一切恬静如常,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内,为“嫦娥一号”升空做技术支持的航天工程师们已经紧张地工作、生活了大半年。

  衣四色防静电服区分工种

  据了解,基地里一般分为穿四种颜色的防静电服,分别为橘红色、蓝黑色、天蓝色和白色,不同的颜色标志着不同的工作类别。

  向记者报料的工程师介绍,身穿橘红色服装的是塔勤服务人员,主要负责火箭转运、开电梯、供水等工作;身穿蓝黑色服装的是燃料加注人员,白色的是燃料化燃人员,而大部分科技干部则身穿天蓝色服装。

  “到火箭发射的时候,一些特殊岗位的工程师或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就会穿上特别的防辐射、防震荡的服装,而其他工作人员就会进入到掩体中。”这位工程师告诉记者。

  食每人每天15元伙食标准

  “在基地饭堂里,过去只有玉米、馒头,但现在品种多了很多。”上个世纪70年代在基地当过兵的王大叔前天特地“回娘家”转了一转。

  据一位工程师透露,基地伙食很不错,饭堂按照每人每天15元的伙食标准,把工程师们的一天三餐全解决,荤素水果搭配合理。

  尽管如此,大多数工程师都吃得很随便,“忙起来的时候,有的人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单据,咬着馒头就核对数据,对完了,也吃完了。”

  住“招待所”提供温暖感觉

  据了解,为“嫦娥一号”升空做准备的“技术大部队”大半年前就从北京住进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300个日夜里,绝大部分工程师每天的生活就在发射塔、饭堂和“招待所”之间三点一线地度过。

  所谓“招待所”,就是卫星发射中心给科研人员所提供的宿舍。由于这次技术人员比较多,有的房间要住进两人或三人。“人多更好,热闹一点。”对清苦的生活,一位年轻工作人员轻描淡写地说,包括网络等这里什么都有,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有说有笑,就像在家一样温暖。

  行最喜与沟里大叔走一段

  据悉,卫星发射中心的科研人员要离开基地到西昌城开会、研究等,一般都乘坐基地统一的交通工具,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有时候没有那么忙,很多技术人员都十分喜欢与穿行基地的彝族村民聊聊天,或者步行到基地外,欣赏一下自然景色。“有年轻一点的,聊着聊着兴致高了,还会下到地里去学习割稻,帮村民收割。”

  “最喜欢的就是与沟里的大叔走上一段”,穿着便服正往基地外走的青年工程师笑着说,附近的村民能告诉他们这些“外乡人”很多有趣的传说。

  选址

  “嫦娥一号”为何选在西昌发射

  为何选择西昌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起点?因为西昌具有“天然发射场”的优越条件。早在3年前,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就透露,和酒泉相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处的纬度更低,更适合发射月球探测卫星。

  据航天专家介绍,西昌纬度低,离赤道近;海拔高,地空距离短,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升空所需的燃料。另外,西昌发射中心所处的峡谷地形结构坚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

  更为重要的是,西昌年平均气温18℃,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日照多达320天,基本没有雾天,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较多。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