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一起变老的N个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10:44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周刊》:一起变老的N个故事

  资料图:2007年10月17日,郑州市一家养老院门前,老人们在等待参加一个重阳节活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中新社发 马健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某一天,你从繁忙的工作中,抬起头来,发现自己在某个瞬间突然老了。开始,你以为这只是感觉,很快,你清醒地意识到这是现实

  文/王惠兰 实习记者 周月曦

  一起遛弯儿

  2007年3月6日,北京亚运村慧忠里小区306楼的娄玉梅,听一起遛弯儿的同伴说,对面楼的一个大爷,摔倒在小区的雪地上。

  “人如灯火,随时都会熄灭。”几天后,在一片葬乐声中,邻居张大妈对娄玉梅说。因为老人的死,寂静的小区热闹起来。前来旁观的老人们,更多的是想到了他们自己。

  “人的一生真是很短啊。当我们意识到时,发现自己老了。”娄玉梅说。

  1987年3月的一天,正在服装厂聚精会神锁衣服扣眼儿的娄玉梅,被旁边的工友打断,问她老了怎么过,是不是与她或是一些要好的姐妹一起过。娄玉梅是个干活能手,堆积如山的活,让她喘不过气来。这年,她49岁。她说,现在离老还早得很呢,想这些干吗。

  2007年春天,69岁的娄玉梅,回忆起当年姐妹们在车间说话的细节,并没有感觉到已经过去20年之久。当年问话的工友,也已因病去世多年。姐妹们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却犹如发生在昨天。有时,在凌晨,没有人声,许多细节会清晰再现。

  她的脑子总是出现这样一个镜头:工友对她说话,她额头上的汗水正滴到眼睛里。她想去厕所,工友不让,非要问她老了怎么过。工友脖子青筋突兀,唾沫飞溅。

  她想不起这个工友的名字。

  娄玉梅原先住在北京西城的百万庄大街。生性内向,不善交际。1992年搬到慧忠里小区,特别想自己的工友,想跟从前工作一样,和这些工友生活在一个小区。

  她来这个新小区,不认识一个人。五十出头的她,一个人出去遛弯儿,逛店。在小区遇到别的老人,也从不和他们打招呼。

  有一天,307楼的杨大妈找她说话,别的老人也不断与她打招呼,朋友就多起来。在这里住了15年,娄玉梅的年龄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有规律。

  早上4点醒来,躺到5点多,吃早餐。6点左右下楼,与三四个亲密姐妹一起遛弯儿,距离在10公里以内,1个多小时,风雪无阻。遛弯儿的人,年龄从80到50不等。遛弯儿回来,大家相互之间打打电话聊天,或是约好一起逛旺市,有时去熊猫环岛,偶尔也去小汤山泡温泉。

  吃完中饭,小睡一会儿,然后在院里聚会聊天,或是远远地看别人下棋、打麻将。吃完晚饭,6点左右开始一天正式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遛弯儿。这次人数一般很多,往往七八个或10来个。

  遇到其他群组的老人,大家站在一起说说话,然后继续走。遛弯儿回家,看热播的电视剧,为第二天的话题做准备。很多时候,看着看着就睡了,凌晨4点多醒来,电视还开着。

  娄玉梅对小区的熟悉程度,比对儿女都深,也从不肯呆在儿女家里。去深圳儿子家,儿子儿媳待她再好,她每天想的,总是她北京的慧忠里小区。“小区楼房的质量不好,外来租房的人多,比较杂一点,可我习惯这里,不愿离开了。”娄玉梅说。

  今年3月的一天,娄玉梅去小区东面的旺市闲逛,踩空台阶,蹲在地上走不了。她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想到打车去医院或是去女儿家,却叫人把自己扶上公交车。她在天通苑东小区下车,拖着伤腿,硬撑着走到西小区的女儿家。平时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她走了一个多小时,把本来骨折的腿走得更伤。

  在女儿家养病没有几天,她就天天闹着要回慧忠里。女儿女婿只好把她送回来,请人照顾。两个儿子要接她去养病,娄玉梅对孩子们说,不管谁对她好,慧忠里小区才是她自己的家。

  回来后,老伙伴们都来了。每天都有人上门来陪她一会儿,或是打电话问候。“那两个月,同样是躺着不能动,但躺在女儿家和自己住的小区,感觉就太不一样。”娄玉梅说。

  有时,娄玉梅回到西城的百万庄大街,去回访她的老朋友,听朋友们夸西城是如何如何地好。

  [1]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