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泰斗”的九十年华彩(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8:52 兰州晨报

  大家风范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汪受宽说,赵俪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求学,四十年代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五六十年代蜚声国内史学界和理论界,且经久不衰,是我国史学研究界辞世的最后一位老一辈“大家”。他的去世,不仅是史学界的一大损失,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解放后的前三十年,中国历史学界研究的课题主要有5个,称作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分别指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分期,汉民族的形成,农民起义,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土地制度。5个问题中有3个与赵俪生有关———历史分期、农民战争和土地制度。

  汪受宽和杨木说,“五朵金花”的研究是赵俪生先生开拓的,“五朵金花”这个名称也是他提出的。

  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分期问题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究竟从什么时候划分的。范文澜认为汉族封建社会始于西周,赵俪生则坚持西汉说,最后用的是郭沫若的春秋后的说法。

  农民战争史研究是赵俪生开拓的新领域。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里,农民问题成为最大的政治问题由来已久。他与夫人高昭一合著的《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是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第一部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专著。赵俪生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具有拓荒、奠基的作用,一些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最早判定农民政权依然是封建政权”,被誉为“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此结论是史学家王学典在纵观近半个世纪中国史学主潮的涨落起伏之后而得出的,十分中肯。

  赵先生对农民战争史研究发凡起例的影响,还在于他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其中以孙祚民、孙达人最为知名。他们两人后来分别成为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两个学派的代表,使农民战争史从无到有,风靡一时,成为一门显学。

  中国土地制度史历来是史学研究中难啃的骨头,大量枯燥乏味的数据考证、纷繁多绪的历史脉络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但赵俪生进入了这片园地,以独有的驾驭能力和概括能力为学术界奉献的《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成为该研究领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再次出现了文化热。赵俪生又以他那趋时、超前的积极心态致力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和明清思想文化的探索,于是,文化史的研究,与农民战争史和土地制度史共同组成了他一生研究的三个重点。

  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赵俪生对顾炎武的研究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从著作到生平,从思想到活动,从诗歌到爱好,无不涉猎,如痴如醉,甚至给长女也取名为“绛”(顾炎武原名绛)。赵俪生先后发表研究顾炎武的文章及论著近20种,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顾炎武研究权威。

  低调的大师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一生听过的赞誉里最多的莫过于“桃李满天下”了,像赵俪生这样的大家更是不言而喻。

  汪受宽说,赵俪生在山东大学时的学生不少,最著名的是孙达人和孙祚民,还有乔幼梅、邹逸麟、蓝翎等,兰大66届本科生中也有“八大弟子”一说,如陈家声、王劲、赵复兴、侯文惠等,这些人后来大多在高校从教或地方从政,在各自的领域里颇有建树。

  多年共事,赵俪生的家庭情况和工作业绩,汪受宽也是清楚的。记者到历史文化学院采访时,学院的老师们都说,找汪受宽就够了。

  近十多年来,汪受宽筹办和主持了两次赵俪生学术研究专题讨论会,以及赵老的八十寿辰纪念会,参与筹办、编辑、出版《赵俪生文集》(六卷本),发表介绍和研究赵俪生的文章四五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1978年恢复招研后,赵俪生在兰大只带过一届研究生。杨木说,别的研究生导师通常一届只招两名学生,赵俪生却是一次招了7人,为此还动用了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的批条。这批学生包括秦晖、葛金芳、白文固、杨善群、马明达等,杨木也是其中之一。7人后来大多在高校就职,术业有专攻,成就不凡,最负盛名的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近三十年来一直主攻农民战争、明清经济、古代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商品经济史、农业-农民史、地域史等,已成为我国的农民问题研究权威。

  杨木一直在兰州工作,所以和先生来往较密切。先生去世前三天,他忽然接到先生子女的电话,说先生让他速到医院见最后一面,他在医院看到先生虽然精神不佳,但气色尚好,还开玩笑说,张之洞说“油尽灯枯”,您老油还没尽呢,哪能这么快“枯”呢。杨木陪了先生两天,不料回家仅一天就传来了噩耗,“实在难以想像”。

  弟子们对先生的一生、做人原则和学术成就评价很高,认为赵俪生是“一位以不守旧而著称的学者,从来不是拿学术做政治投机的人”,把授课当作自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讲述条理清晰,剖析透彻,妙语连珠,神采飞扬,总是能把枯燥的课程讲得融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其乐无穷。

  杨木说,先生有秦晖这样一个弟子,就值得精彩一生了,先生自己是一匹驰骋在历史界的千里马,又是一个识才的超级伯乐。1978年招研究生时,秦晖在学历上没资历,而且眼睛有疾视力很不好,但先生通过初试和复试已认定秦晖是个奇才。当校方认为秦晖条件不够、不能录取时,先生火了:“不取秦晖,那我一个都不取了!”最后校方做了让步才罢休。

  赵俪生的家人也说,在那个年代,大众择婿挑媳的标准是出身、工作和家庭,但赵俪生只问对方的学历、才能和人品,其他一概不管,其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一斑。

  家人说,老人一生虽然也做了不少实事,但从来都是低调做人,尽管外界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但在他们眼里,赵俪生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的一生只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教员,一个是学者。前一页

[上一页] [1] [2] [3]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