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有病,救它要靠“性情”(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16:38 金羊网-羊城晚报

  30岁赚到第一桶金,可以一生不忧愁。这算什么志向?

  孔子的教育重在“我该怎么活”

  霍韬晦话锋一转,用一种无庸置疑的口吻说,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重讲孔子的性情教育。他认为,孔子没有用“性情”二字,他是用“仁”,用“志”,用“学”、用“礼”。

  整本《论语》都是对应问题,因材施教。“材”是材质,你是什么料子,就给你什么。另外,不要用定义法。西方学习都是用定义法,就是给出问题,用概念来把对象罩住。什么是仁?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孝顺?什么是忠?什么是信?孔子都没有下定义。

  今天因为我们都没有好好去读《论语》,所以对孔子的教育不明。对孔子的每一句话,谁能真正好好去读它?现代人读书只想得一个标准答案,大家都不敢发挥,都要按标准作答,结果不懂得思想,也不敢去创造。

  霍韬晦说自己几个月前出席吉隆坡一个教育讲座,就说现代教育只能训练庸才,不能培养人才,真正人才是培养他的创造力。怎样去开发人的创造力?首先就是开发他的性情,让他自己明白我为什么要读,我的生命往哪里去?我该怎样选择我的人生路?简单说,我该怎么活?我现在该怎么做人?我的理想在哪里?我的方向在哪里?这是孔子的教育,所以孔子一定是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要有志。

  香港很多人说:我30岁便要赚到第一桶金,第一桶金是多少?是100万元。我40岁便要退休。钱够用了,我可以一生不忧愁。这算什么志向呢?他以为他很有志气。这算什么志气?完全是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只看到自己,再多一个人都没看到了,所以生命的空间很小,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承担,有什么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上一页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