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生命航程的灯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0日09:18 东方网-文汇报

  

引领生命航程的灯塔

  5月18日中午,成都军区驻渝红军师在军区陆航二团的空中支援下,成功转移了绵竹市金花镇三江村龙宝坪自然村80名被困141小时的群众。这次救援行动的背后,还有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3名身弱志坚的民兵共产党员和一名现役党员军人,组成了一个仅存在72小时的临时党小组,开展抗灾自救,用对党的信念坚定、振奋身陷困境重伤员的精神和信心,在被困141小时后,全部得到安全转移。

  金花镇三江村六组是个自然村,这里的村民世代居住在龙门山脉腹地的一个名叫龙宝坪的坝子上。地震前的龙宝坪,仿佛像一个世外桃源。

  5月12日下午,绵竹市城墙岩磷矿副矿长、党员曾维海押运一批炸药回到龙宝坪矿区,突然山崩地裂,地震发生了。次日一早,曾维海和幸存的矿长一商量,决定由矿长带着生还的100多名矿工徒步下山,而去年出过车祸、动过三次手术、体力难以支撑徒步下山的曾维海决定留守山上,尽可能收容幸存的矿工。

  地震中,龙宝坪村仅有一位村民当场死亡。震后,在村民小组组长徐铭的带领下,十里八乡的村民很快自发地把轻重伤员安置在临时搭起的避震棚里。这时,附近矿区里成功逃生的矿工也闻讯陆续逃到了龙宝坪村。2天过后,留在村里的100号人,不是伤号,就是老人和体力难以支撑徒步下山的村民。

  正当村民和矿工为自己何时能够得到救援而暗自担忧时,15日中午,一支60余人的解放军部队突然出现在他们的眼前。这支部队是奉命于13日凌晨赶赴绵竹市执行抗震救灾的成都军区驻渝红军师一部组成的突击队。看着这么多轻重伤号,带队的战勤科科长张乐决定先把30名体力稍好一些的矿工和七八名妇孺先行转移下山,再调集力量,设法对伤重病号实施救援。

  留在龙宝坪的人员,有35名轻重伤员,其中重伤11人。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担心,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到救援部队的到来!

  看着大伙的神情,共产党员退伍老兵、民兵干部韩兴明站了出来。他把滞留人员中的党员曾维海、钟思成、陈诚和三江村六组村民小组组长徐铭召集在一起,商议如何做好长期坚持,等待救援。他提议成立临时党小组,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韩兴明被推选为临时党小组组长,党小组成员是曾维海、钟思成和陈诚。党小组就如何收拢人员、与外界联系以及如何解决吃、住和伤员救治等问题进行了商议和分工,随后立即带领村民展开自救工作。他们用彩条布搭建避震篷,转移安置受伤人员;收集充足的粮食、副食、蔬菜和佐料,采取定量配给制,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

  陈诚还用从废墟中找到的红布,用圆珠笔勾勒出镰刀斧头图案,做了一面长1.2米,宽0.8米的党旗,并在党旗的边上签下了党小组成员的姓名,插在一片空地上,给搜救人员提供标记,更重要的是给大家一个信念:“党不会忘记我们,政府不会忘记我们,解放军一定会再来救我们的!”

  因陋就简制作的党旗竖起来以后,能动的人在陈诚的带领下清理一块空地,为直升机降落准备场地。

  16日中午,当直升机第一次飞临龙宝坪上空时,当时好多人都激动得哭了。但是直升机并没有降下来,而是空投许多食物和药品后就离开了,一些受伤的群众失望地哭了。党小组成员立即分头安慰伤员,把空投下来写着“推倒断墙、砍掉松树,坚强自救,明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再次营救”的纸条给大家看,说服大家“一定要坚持住,飞机一定会来”。临时党小组成员按照纸条上的要求进一步改造停机场地。

  17日13时许,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张乐科长带领红军师的突击小分队再次出现在龙宝坪村,老乡们这下真的相信临时党小组的话了。

  次日一早,临时党小组的成员,早早就把那面简陋的党旗,插在了拓展好的直升机临时降落场地边。上午10时38分,两架军绿色“黑鹰”直升机再次飞临群山深处的龙宝坪上空。从空中俯瞰,那面党旗就像一座燃烧着熊熊火炬的灯塔,显得格外醒目,引导着40多名被困者走上新的生命航程。

  中午12时许,龙宝坪村除1人因在地震中身亡外,全部安全转移下山。

  本报特派记者陆伟强成都军区战旗报记者蔡国伟(本报绵竹5月19日专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