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前一分钟将为飞船拔掉所有插头
徐州小伙最后“放飞”神七
“神七”飞船今天即将飞天,而飞天前一分钟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将捆绑在飞船和火箭上近百个与地面连接的电源插头一次性拔掉,彻底断开火箭、飞船与地面的关系,以使它一飞冲天。而今天晚上,在最后时刻为火箭拔掉这些插头的正是我们江苏徐州老乡冯仰辉。
在神舟飞船发射中,当听到一分钟准备时,人们的注意力大多会集中在“0”号指挥“10、9、8、7……”的倒数数上,其实,在一分钟准备下达后紧接着还有一个“摆杆、脱叉”的口令。这个口令执行如果出现丝毫差错,那么发射就将被推迟或取消。
这个口令操作的执行者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三级士官冯仰辉。冯仰辉1998年从江苏徐州入伍,十年来他成功地执行了从神一到神七的塔架摆杆操作任务,无一失误,被战友们形象地称为“神舟拔线放飞员”。
最后一分钟还在塔架值守,其危险性可想而知,“我从当兵开始,就从事这个岗位,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他告诉记者,新兵时,他就有幸和班长一起执行了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的摆杆操作任务。从那时起,他就爱上了这个岗位,。
守候在发射塔架最后一分钟,冯仰辉需要做什么呢?“我就是要把火箭身上最后的插头全部拔掉!”他轻描淡写地说。操作的摆杆其实就是为火箭、飞船在塔架上进行各项功能测试提供电缆支撑点。“摆杆操作”就是在发射前通过操作摆杆将捆绑在飞船和火箭上近百个与地面连接的电源插头一次性拔掉,彻底断开火箭、飞船与地面的模拟供电关系,启动火箭、飞船自身电池供电,为火箭腾空起飞提供动力支持。
可以想像,当发射进入一分钟准备倒计时,整个发射场紧张气氛笼罩,所有操作人员都已撤离到安全区域,发射进入几乎无法逆转的步骤。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做这么多工作,如果稍有不慎,就必须推迟整个发射程序,导致航天发射的重大事故。每次发射,留给他操作的时间余量始终为“零”,他会不会紧张呢?“紧张不能说一点也没有,但这是我的工作,十年下来,我可以绝对安全、绝对可靠地操作,这也是对我工作的要求。”
他的战友告诉记者,为练就“一次到位,准确无误”的摆杆绝活,冯仰辉每天在塔架上进行上百遍的重复操作,手掌上留下了厚厚的印记。为锻炼过硬的心理素质,冯仰辉让战友们无数次给他设置各种各样的设备故障,一次次排故,一次次磨练,使冯仰辉的摆杆操作几乎达到了人杆合一的境地。
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也碰到过很多考验。神舟四号发射时,发射场的气温突降至零下40℃。而此时,冯仰辉却正在执行着室外强制脱落机构的安装工作。由于安装部件直径较小,戴上手套,操作不便,为确保安全,冯仰辉只好赤手上阵。手冻麻了,就伸出来,让战友们搓一搓,搓温了再进行操作,不到一个小时,七个细小的部件全部安装到位,无一差错,确保了神舟四号准点发射。
今天我们的老乡又将进行那个神圣的工作,去完成他的最后一分钟使命,相信我们的老乡定当不辱使命!晨报特派记者刘海琴王晟
东大太空机器人3年后有望上天
一举一动全受地面遥控将是航天员的好帮手
神七的发射,为中国建立空间站奠定了基础。而在未来的空间站,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机器人在工作,而它们的一举一动则在地球人的实时掌控之中。记者昨日获悉,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的专家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太空机器人的研发,并列入国家863航天计划,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关。据预测,三年以后,东大参与研制的太空机器人有望升空,在空间站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
空间站很多工作等着它
在东大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到处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机器人。天天和这些东西打交道,实验室主任宋爱国称之为一项“很有趣的工作”。
宋爱国介绍说,中国航天计划分成三个阶段,神七是第二阶段发射的第一艘飞船,而这是为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建立空间站作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前面发射的‘神舟号’好比一艘艘船,船是需要停靠码头的,而空间站就是那个码头。”
但是,由于发射的成本太高,空间站只能是“长期无人值守,短期有人照料”,一年中只有个把月是航天员呆在里面工作,其他时间太空机器人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宋爱国介绍,太空机器人不仅可以做各种科学实验,还可以进行空间站维护、空间站对接、卫星修理、帮助航天员出舱工作等等,用处可大了。
一举一动受地面遥控
遥远太空里的机器人,怎么才能根据地球人的意志来工作?宋教授道出了其中的奥妙:这些机器人学名叫“遥操作机器人”,地球人可以通过传感器等随时遥控它们的行动。
“临场感是遥操作机器人追求的目标。”宋教授解释说,临场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操作者所穿戴的数据背心、数据手套或操纵的手控器,以及头盔眼镜等装置,将操作者的身体、四肢、手部以及头部、眼球的运动信息进行检测,并作为控制指令,控制远地的机器人的本体、机械手以及头部和摄像头的运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机器人传感器,将机器人的视觉、力觉、触觉以及运动觉等信息反馈给操作者,在操作者周围生成虚拟现实,使操作者感觉自己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机器人,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说白了,地球上的人手怎么动,太空机器人的手就会怎么动。”宋教授说,因为距离的缘故,中间有两秒左右的延时,不过,这可以通过控制方法来补偿。
三年后有望上天工作
宋爱国说,目前中国太空机器人到空间站的主要技术难关基本已攻克,不过从长远看,还有一些技术难点尚待解决。比如延时问题,以后到月球、火星,距离更远,火星上一个信号来回就是五分钟,如果这样遥控,问题就大了。“这边刚看到要靠近岩石了,等信号发过去,恐怕已经撞到岩石了。”这些难关都需要一个个攻破。“大约三年以后,我们的太空机器人就可以上天了。”宋教授说。
帮助宇航员治太空病
宋教授还透露,他们正在与航一所洽谈,准备研发太空康复机器人,主要是治疗宇航员的太空病。
“长期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生活的宇航员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导致骨质脆弱,丧失运动能力。一般来说,在太空生活一个月,宇航员所损失的骨质相当于患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在地面一年内损失的骨质。这严重影响了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是宇航员面临的最严重的太空病。”
宋教授介绍,目前对该病症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口服药物的方法。但最新研究表明,宇航员患该病的主要原因并非钙质摄入不足,而是由于在失重环境下,骨骼组织缺乏压电效应,使得骨形成受到抑制,但骨质丧失的过程是可逆转的。因此,解决这种问题的另外一种有效途径是借助遥操作机器人,在失重环境下,由地面航天医学专家控制遥操作机器人引导宇航员进行具有力反馈的运动训练,促进宇航员骨骼组织自动恢复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质和肌肉密度,避免骨头和肌肉的萎缩。
东大研制材料用于神七
除了太空机器人,东大还有一些科研成果已直接应用于神七的发射中。该校材料学院研制的轻型泡沫铝材料,将用于神七的返回舱。据东大相关专家介绍,返回舱在落地时有很大的冲击力,他们研发的轻型泡沫铝材料内结构像馒头一样,既轻,强度又大,可以像弹簧一样减震,使得返回舱落地时的冲击力大大减小了。此外,东大虚拟现实技术中心研发的地面发射仿真系统,也为神七的顺利发射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记者王晶卉
南京造望远镜专门监控太阳
晨报讯(记者仇惠栋)据专家介绍,最佳发射窗口的确定,受日照条件、地球倾角、天气条件、空间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就是太阳活动情况,其中太阳黑子和耀斑一旦爆发就会对航天器的飞行造成影响。
记者从南京天光所了解到,他们研制改进的一台全日面色球望远镜就担负着为神舟飞船飞行观测空间环境的重任。据了解,该台望远镜被安装在了云南天文台,主要负责对太阳的耀斑活动情况进行实时观测,为航天器的安全运行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在“神六”发射期间,这个望远镜负责每隔30分钟向相关部门发送一次全日面图像,及时汇报太阳活动情况,为航天器的安全飞行提供保障。在嫦娥工程的发射期间,这台望远镜发挥了同样的功能,这次神七飞天,它将继续完成这一保驾护航的任务。
神七里的坐便器可折叠
晨报讯(记者李幂)神七发射,宇航员将首次在太空行走,要在太空舱内呆上一段时间。这么一来,神七发射中,厕所就成了必需品。负责这项任务的,正是南京协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协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王苏忠告诉记者,太空舱的空间狭小,因此为“神七”太空舱特制的马桶是可以伸缩的。用的时候打开,不用的时候可以折叠起来,节省空间。
“太空舱内的厕所将实现尿粪分离,把尿液中的水资源再利用起来。”王苏忠介绍。神七太空舱内的厕所还采用了尿粪分离技术,将固体生化处理,绝大部分变成无色无味的气体,留下微量无机残渣。液体进入集尿处理系统,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处理。处理数小时后,这些尿液与饮用水无异,可以继续饮用。至于固体粪便的无机残渣,将采用真空烘干粉化的方法,最后撒向太空。
神七“血管”可耐600℃高温
晨报讯(记者李幂)晨报专访了南京航天晨光总信息师、副总工程师钱允山后,昨天,记者又来到位于将军大道的金属软管生产基地,在现场见到了应用于神七的军用金属软管的制造工艺。
“神七火箭上,温度最高达600摄氏度,最低也要196摄氏度,因此对金属软管的要求非常高。”南京航天晨光软管分公司张华京主任介绍。
记者看到,基地生产出的金属软管乍一看,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其实暗藏乾坤,一道道严格的工序铸就了它们能走上神七的命运。首先,软管由机器液压成型,并对其进行表面处理。接下来,要在软管外编织一层钢丝网套,起到对软管的承压、保护作用。第三,为软管加上不同的接头,神七使用的是航天专用接头,而不是市场上能买到的标准接头。第四,按航天部标准对软管进行焊接,做焊接质量检测,并对软管进行清洗。最后,对这些批量生产出来的软管特性进行考核,采用“典型实验”、“型式实验”等。
作者:/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