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飞翔太空,广袤的苍穹再次迎来了中国客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太空行走”这些曾经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词汇,已经一一成为现实。
人类飞入太空的科学探索,也时刻激发着中外电影人创作开发太空题材的欲望。无论是描写航空发展历程的写实影片,还是天马行空的太空科幻作品,浪漫和真实的界限,在科技的进步中渐渐模糊——一些科幻电影对于当下观众而言已经成为了“现实题材”。
浪漫时空中的科技先锋
早在太空科技尚未形成概念的阶段,仰望天空的电影人就已经开始了幻想。法国电影先锋梅里爱1902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至今依旧被奉为科幻经典。范·迪塞尔主演的《星际传奇》等“太空时代”的“前瞻性”科幻大片,则充满了浪漫。
在1998年拍摄的两部太空科幻影片《天地大冲撞》和《世界末日》中,陨石成了银幕上的“大反派”。地球上的航天科学家不惜代价,用最先进的航天飞机将核弹运往陨石,试图将其炸成碎片。女导演咪咪·莱德在《天地大冲撞》中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情感变化。而《世界末日》的导演迈克尔·贝,则集中线索,详细刻画一群钻井工人如何从混混成为“地球救星”的过程。影片中提及的太空科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材料科学、太空站对接、跨国宇航合作都亦真亦幻,既参考现实,也有科幻成分。“反重力装置”等尚存争议的科学理论,也被探索性地应用在电影故事之中。
1997年,“火星探路者号”登陆火星,好莱坞刮起一股火星热。《火星任务》和《红色星球》应运而生。《火星任务》讲述了2020年发生的一次航天任务。登陆火星的载人飞船遭遇神秘事故,一支太空救援队前往调查并力图救回可能的幸存者。《火星任务》虽然故事几乎浪漫得不着边际,却融入了眼下热闹的基因技术,以及地外生命等,但是在美国航太总署的技术支持下,采用了纪录片拍摄手法,拍得十分逼真。而《红色星球》的故事更加浪漫,竟在电影中预言火星将成为人类的殖民地。主创者希望观众能思考地球与其他星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地球资源消耗殆尽之际,应该如何应对环境危机的课题。
“两弹一星”记录感人历程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幻变成现实,真实记录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影视剧,也已成为银幕和荧屏的大热门。讲述首批太空人培训和生活的影片《太空先锋》,记录美国登月过程的《阿波罗13》等电影,一一推出。
《太空先锋》描写二战后美苏军备竞赛,苏联率先将人类送入太空。不甘人后的肯尼迪总统,启动了美国的载人航天计划,首批7位宇航员开始了培训任务。《太空先锋》对宇航员风光背后的艰辛与危险,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而描写“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阿波罗13》则由汤姆·汉克斯等知名演员出演,一句“休斯顿,我们这里出了问题”,包含了太多太空历程的风险。
与此同时,从“敦煌飞天”梦想到“太空行走”的实现,中国的航天题材影视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以及那些或留下名字或默默无闻的航天英雄。讲述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和发射过程的大型文献纪录影片《东方巨响》,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党领导集体作出战略决策说起,以翔实而鲜为人知的史料,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国“两弹一星”创业者这一庞大群体的英雄业绩。而由李雪健、高兰村等主演的电视电影《牧星人》,则将视线锁定我国卫星测控团队的动人事迹,展现了我国航天人感人的精神风貌。此外,观众熟悉的航天题材国产影片还有《星空并不遥远》、《冲上九重天》和《横空出世》等。
本报记者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