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太空行走要守“军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08:24  长沙晚报

  

太空行走要守“军规”

  示意图 新华社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在26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航天员将于27日下午4时30分进行首次太空行走。预计神七航天员的出舱时间,从打开舱门算起,到关上舱门需要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的时间,航天员在舱外活动20分钟左右。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26日告诉记者,出舱活动中航天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其中有8个关节点尤为重要。

  【关节点一:穿衣】

  “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调整

  飞船发射时,舱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服装,然后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

  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关节点二:在轨训练】

  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

  穿上舱外服后,航天员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

  在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中,航天员要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这些工作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几个小时的休息。

  【关节点三:搬家】

  把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至返回舱

  神舟七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因此,在进入第二阶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后,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等。

  当然,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必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关节点四:泄压】

  在舱外服加压时,轨道舱慢慢泄压

  航天员再次穿上舱外服后,需要检查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轨道舱气压泄至3千帕时,舱外服与飞船的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服装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关节点五:开门】

  航天员始终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

  轨道舱气压降至两千帕左右,就可以开门了,航天员进入第三阶段——出舱活动。在太空中开门,讲究不少。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就得用一个类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打开门、出舱之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最为困难的是,航天员始终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上述动作都是单手来进行的。

  【关节点六:出舱取实验材料】

  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摄影头“打招呼”

  头先脚后,是航天员出舱的“标准动作”。按照计划,出舱航天员半个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影头“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固体润滑材料是在飞船发射前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至航天员出舱取回时,材料预计共在外太空暴露40个小时以上。国外经验表明,暴露40小时以上即可获得试验效果。

  【关节点七:太空行走】

  与其说是漫步,不如说是漫移

  实验材料递入舱内后,出舱航天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联,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的交替换位,是一条最最重要的“军规”。

  在失重的环境中,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因此,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太空漫步,不如说是“太空漫移”。

  【关节点八:返回】

  航天员用脚先头后的姿势进入轨道舱

  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等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压力确认为一致后,两舱之间的门被打开,出舱活动全部结束。据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航天员太空行走如何保证安全

  据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针对太空行走中最大的危险——航天服泄漏,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说,舱外航天服所有的设计都是双备份,甚至达到三重备份。比如,一旦发生泄漏,除了主氧瓶,航天员还能用备用氧瓶,即使二者都失效,还有引射器和应急供氧装置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中国的舱外航天服是没有动力装置的。那么,航天员一旦脱离飞船,岂不很容易消失在茫茫太空中、成为“太空飞人”?不用担心,航天员身上系着“安全带”。

  记者在神七发射前参观舱外航天服时看到,舱外航天服胸甲右下侧伸出了两根一长一短的橘黄色安全系绳。这不是普通的绳子,它们内部有弹簧,最长可拉至3米,能够承受一吨的拉力。除此之外,航天员腰部左侧还有一根与飞船相连的8米长的“电脐带”。“电脐带用于传输航天员生理参数。这个功能用无线方式完全可以实现,我们之所以采用有线,是把它作为安全系绳的备份”。

  新闻资料

  太空行走之“最”

  太空行走,又称出舱活动,是指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之外或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体上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提供的信息表明,截至2008年7月底,全世界共进行太空行走319次,共有353名航天员出舱,其中,美国216名,俄罗斯126名,其他国家11名。

  最早成功进行太空行走的是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1965年3月18日,列昂诺夫身着奥兰舱外航天服,用一根15.35米长的绳子与飞船连在一起,走出上升2号飞船。

  苏联航天员萨维茨卡娅是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1984年7月25日,她从礼炮7号空间站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出舱活动。

  最早在月球表面进行太空行走的是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舱面,爬下扶梯,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

  最早采取无系绳太空行走的是美国航天员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1984年2月7日,他从挑战者号上进行了一次不系安全带的太空行走。

  目前成功进行太空行走的华裔航天员有3人,均为美籍,分别是:焦立中、卢杰和张福林。(据新华社)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