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吕剑波特约通讯员杨冰姜宁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时刻——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迈出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茫茫太空中,翟志刚挥舞五星红旗的镜头也已经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航天员出舱都经历了怎样的准备过程?其中有什么有意思的小插曲呢?
航天员为何要吸氧排氮?
昨天15时,记者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大屏幕上显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从座椅上起身,顺利进入了气闸舱,随即关闭了返回舱舱门。此前,他们已完成航天服检查和出舱训练。
一切按计划进行。翟志刚、刘伯明在报告准备太空行走后,先后将舱外航天服全部穿戴整齐,并细致检查了服装的气密性。随后,两名航天员开始了出舱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吸氧。
几十分钟后,轨道舱已完全泄压至真空状态。两名航天员已做好了出舱的各项准备。飞控大厅中的科技人员神情专注地注视着气闸舱内航天员的每一个动作,确认出舱前的各项技术状态、生理参数。“神舟七号报告,01感觉良好,出舱准备完毕!”“02感觉良好,出舱准备完毕!”翟志刚、刘伯明的声音清晰地传来。
●解释由于舱外航天服内部气压较低,为避免航天员进入低压环境后,血液中溶解的氮气析出形成气栓,航天员要提前吸入大量纯氧,尽量排出血液中的氮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吸氧排氮。
舱门为何打开又关闭?
“打开轨道舱舱门,开始出舱!”16时34分,总调度常向峰向航天员发出了口令。
身着“飞天”航天服的翟志刚,慢慢旋拧头顶上方的气闸舱舱门。虽然看上去这是个简单的动作,但由于处在失重环境中,又是单手操作,翟志刚的动作沉重而缓慢,舱门打开了一半,又闭了起来。
翟志刚又一次尝试打开舱门,所有人都能听到他的呼吸声。近8分钟后,舱门打开了。翟志刚的头慢慢地伸出舱外,然后,他将半个身子探出,面向飞船推进舱上的摄像机挥手致意。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的精彩瞬间就此定格在历史的镜头里。
●解释“大家感觉到这次开舱门的时间长了一点,其实开舱门的动作在地面是做了大量的试验和验证的。”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事后告诉记者,“但我们不可能把航天出舱活动整个过程程序在地面完全真实地全过程演练,因为现在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又能制造真空、又能制造失重。”
“虽然我们经过大量的试验、演练,但是空间的环境跟地面还是有差异的,因此就增加了难度,但这些都是在我们想象当中的。”王兆耀接着说,“(开舱门)这个问题也是加深了我们对空间环境的认识,科学家、专家们还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为何传出火灾警报?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翟志刚的话语让飞控大厅里掌声响成一片。随后,刘伯明也缓缓探出舱外,把一面五星红旗递给翟志刚。深黑色的太空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翟志刚的手中尽情挥舞。
翟志刚沿着飞船外壁缓缓向返回舱靠近,取下飞船舱外搭载的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基板试样,交给刘伯明。
接下来,他开始在舱外太空行走。可就在这时,返回舱内的景海鹏的一句话让大家顿时紧张起来:“仪表显示,轨道舱有着火点!”
●解释“说实话,当时我们的心情是非常紧张的。”王兆耀说,“但是后来说是轨道舱有着火点,我们反而感到轻松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时候的舱门打开了,它和外界真空环境是相通的,不可能着火,因为没有空气、没有氧气。后来经过查实,是一个传感器在真空环境下失灵虚警,这对后面整个飞行不会有任何影响,请大家放心。”
为何要拨开电脐带?
在刘伯明的帮助下,翟志刚的双腿首先进入轨道舱,就在这时,一根白色的带子“挡”在了他的两腿间。翟志刚手脚并用地把带子拨弄到一边,顺利入舱,于17时00分35秒关闭舱门。
经地面对舱门关闭及检漏结果确认后,轨道舱复压至40千帕。根据航天员报告情况和对航天员生理数据判读,翟志刚、刘伯明身体状况良好。“神舟七号报告:01、02出舱活动完成情况正常,感觉良好,完毕。”
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成功了,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3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飞控大厅左侧大屏幕上,已换上舱内航天服的航天员显得非常兴奋,但他们还是平静地继续工作。
●解释影响翟志刚入舱的是把航天员和飞船连接在一起的电脐带。太空行走中,电脐带和安全系绳发生缠绕会很危险,但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显然,我们的航天员训练有素,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