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七飞船回收搜救5个看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15:53  新民晚报

  

神七飞船回收搜救5个看点

  9月23日,医疗救护队在主着陆场做最后一次演练徐青

  与以往的飞船回收搜救相比,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工作呈现出5个新看点,其中,指挥控制中心首次由地面搬到了空中,成为最大亮点。目前,回收搜救人员的针对性训练已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隋起胜日前接受采访时介绍了这5个新看点。

  1回收搜救时间改变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回收时间都是在黎明,搜救工作基本上在白天进行。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时间定在傍晚,这就意味着飞船在着陆后不久就将天黑,搜救工作将在黑夜进行,难度比以前加大。

  2航天员数量增加了

  隋起胜说,这不是单纯增加一个人的问题,增加1名航天员,整个回收搜救的工作流程、物资保障和主着陆场的所有安排,都要进行调整和重新安排。

  3指挥中心搬到空中

  在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直升机中,新增加了一套空中指挥系统担负搜救指挥任务。这个系统具备了语音通信、指挥控制、定位和信息处理功能,其中包括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定位系统,可以与着陆场区、西安测控中心和北京飞控中心进行不间断联系。“这将使我们的搜救指挥更机动、更高效。”隋起胜说。

  4搜救空中自主完成

  以往的搜救工作是由空中分队和地面分队同时进行,两支分队到达后才打开返回舱舱门。在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时,将改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模式。隋起胜认为,这种模式不但可以使返回舱的处置更加从容,而且还避免了地面分队因抢时间而压坏草皮、影响生态环境。

  5增加应急救生任务

  隋起胜说,如果飞船在发射上升阶段因为意外而出现逃逸情况,搜救分队还要在东西长300公里左右的区域里进行应急救生搜救。这在以往的搜救任务中是没有的。

  搜救人员已完成了主着陆场2万多平方公里的空中勘察,准确地标注了村庄、河流等地形地貌,对一些危险地貌,特别是一些直升机无法降落的地方做了详细标识。“来自不同单位的搜救人员做了多次综合演练,所有工作已准备就绪。”隋起胜说。(据新华社)

  【焦点关注】神七“回家”“上海研制”鼎力相助

  今天傍晚,神七“回家”。上午,上海航天局有关专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回家”路上,神七的推进分系统和降落伞等系列,“上海研制”将倾尽全力,确保3名航天员平安返回。

  “弹”回太空的概率极低

  上海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韩宏印研究员说,神七开始返回地面前,被称为“老牛”的目前国内最大空间液体推力轨道控制发动机将再次启动,这种上海造的2500牛顿大发动机使飞船改变原来的飞行方向,先180度掉头,然后竖起,使气闸舱与飞船首先分离。接着,对只有两个舱段的飞船实施变轨,飞船速度减缓,从距地343公里的圆轨道下降到距地140多公里处的低轨道。

  “老牛”完成任务后,随推进舱一起变成太空多余物,只剩单体的返回舱载着3名航天员踏上“回家”路。其间,舱体上8个1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则时刻保障着返回舱返回时的姿态稳定,控制着返回舱的着力参数、下行姿态。因为返回舱的入轨姿态和角度万一不对,就有可能被大气层“弹”回太空,从而导致回收失败。但是专家强调,我们已经成功回收了神一到神六6艘飞船,“弹”回太空的概率应该极低。

  降落伞面料和伞绳上海造

  返回时,当飞船离地80公里到40公里时,飞船势必进入电离层造成的“黑障区”。一旦穿越“黑障”后,返回舱上方的一个舱盖会自动打开,相继弹出引导伞、减速伞。接着,主伞也被打开,将返回舱的着陆速度降到每秒10米。

  神七降落伞的线、绳、带、面(绸)等不少系上海“织造”。神七使用的降落伞主伞伞面足有1200平方米。如果将伞从顶拎起,伞衣有20多米长,加上长达46.2米的伞绳和几米长的吊带,降落伞全长就达70多米,可它叠起来却只有一个提包大。

  沪产的降落伞面料薄如蝉翼但却异常结实,经过防灼处理可耐住高温。沪产的伞绳直径虽然只有2.5毫米,比鞋带还细,但却能承受300公斤的拉力。

  反推小火箭助飞船软着陆

  当神七返回舱距离地面还有一米多的时候,着陆前需要缓冲,由上海航天人设计研制并安装的返回舱底部的缓冲发动机瞬间启动,这4个反推固体小火箭会喷出四道烈焰,其反推作用仿佛一只无形的巨手,有力地“托”了一把高速坠落的返回舱,使其从每秒10米减速到每秒2米,然后缓缓落地。

  着陆后沪产信标器发信号

  返回舱着陆后,由上海航天电子所研制的舱顶信标器会发出显眼的闪烁信号以及特殊的波段信号,把返回舱所在的确切位置告诉方圆几十公里内的搜索队员。

  收到信号后,部分等候在内蒙古着陆场的上海航天人将在第一时间赶到返回舱边,对返回舱整体进行液体发动机燃料泄漏指标检测。确认没有任何有毒有污染的化学液体和气体后,才能对返回舱实施开盖,迎接航天员出舱。

  本报记者胡晓晶特约通讯员游本凤

  【焦点现场】3名航天员每人配一架直升机

  今天傍晚,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将回到祖国怀抱。按照预定方案,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的3天太空之旅,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画上句号。

  3间重症加护病房搬进直升机

  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神七主着陆场区。总参某陆航团的6架搜救直升机,静静地排列在停机坪上。

  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队长、解放军第306医院院长邹德威介绍了6架飞机的具体分工:一架指挥机,带有海事卫星、高速电台、北斗用户终端等先进设备,“这个全新的空中搜救指挥平台,负责全面、实时指挥6架直升机”;一架医监医保机,在航天员没有伤病的情况下,检测各项生理指标,提供医学监督和保障;一架主力搜救机;其余3架,都负责航天员的医疗救护。

  医疗救护机之所以能占据半壁江山,是因为3名航天员每人都配备了一架直升机,提供医疗救护保障。飞机上不仅有简易手术平台,还配备了先进的急救医疗器械、航天员配血和各种航天急救药。“相当于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搬进了直升机,一旦航天员受伤,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抢救。”邹德威说。

  搜救全在空中,地面负责善后

  从神五开始,306医院已连续第三次担此重任——载人航天工程主着陆场航天员的医疗救护。

  今年8月29日,执行神七任务的医疗救护队来到四子王旗。救护队由306医院的16位医学专家组成,分别来自骨科、神经外科、特种病科、麻醉手术等专业,大都参与过神五、神六任务。

  和前两次相比,神七任务最大的不同是,将采用“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全新搜救模式,空中分队由6架搜救直升机组成,地面分队主要由4台特种设备车组成。

  神七任务主着陆场的搜救及医疗保障工作,将全部依靠直升机在空中平台完成。邹德威分析,在前两次任务中,都是地面结合空中搜救,但相比之下,地面车辆搜救速度较慢,直升机作用更大,而且有利于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多种救护预案,确保万无一失

  “神七飞船着陆时,飞船、测控通信、着陆场等系统的保障工作都非常细致,航天员受伤的可能性极小。不过,只要存在0.01%的可能,我们也必须做100%的准备。”邹德威介绍,针对航天员返回后可能出现的多种伤病,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制定了详细的医疗救护预案,并已演练多次。“医学急救领域有‘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的说法,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我们必须争分夺秒,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医疗救护队副队长、306医院医务部主任张坚分析,可能出现的伤病包括,多种物理性损伤(如冲击、碰撞、高温、燃烧等)、有毒有害气体中毒、内脏损伤、减压病、脊柱骨折以及多种开放性损伤。医疗救护专家们要在一般治疗原则(如常规的止血、包扎、固定等)的基础上,根据航天员太空飞行可能引起的循环改变、血液细胞成分变化、免疫功能改变等特定情况,对症下药。

  医疗救护预案里,重点应对的伤病有近10种。张坚介绍,9月25日飞船发射前,医疗救护队曾赶到呼和浩特的毕克奇军用机场待命。万一火箭在上升段出现意外,可立刻升空执行应急救护任务。当时,所有药品和医疗器械已运入3架医疗救护直升机,多达120个品种。

  飞机起飞同时,紧急治疗启动

  航天员出舱后,首先由医疗救护队判断有没有受伤。

  如果没受伤,就送往医监医保直升机,脱去航天服,做重力测试,检测各项生理指标。再分别转移到3架医疗救护直升机上,每架飞机配备至少5名医护人员,护送航天员离开主着陆场。

  如果有伤病,医疗救护队会立刻判断伤情。伤势轻,现场治疗;较重的,马上送入医疗救护直升机。邹德威介绍,飞机起飞的同时,紧急治疗启动——诊断病情、急救处置、通报后方,一秒钟也不能耽误,直到把航天员送进后方支持医院。

  306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方伟武透露,根据飞船着陆的医疗救护方案,救护队在直升机里主要负责急救。“飞行途中不适合做大手术,一般由麻醉医生紧急处理,维持航天员呼吸,再尽快送往后方支持医院。”

  送到目的地后,医疗救护队员的任务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在医院协助治疗。北京的后方医院平台、306医院的航天救治平台已做好准备。特派记者曹刚通讯员徐青(本报四子王旗上午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