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震图书传递力量与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03:02  扬子晚报

  为纪念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年,近日图书市场涌现的大量抗震纪念与反思类作品中,作家何建明去年三赴灾区一线采访,创作完成的报告文学《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向读者描述了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抗震救灾中那些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作品尤其突出了地震对人类生命的毁灭性摧残和在这过程中生者所经历的情感痛苦和崇高行为,同时以惨痛和深刻的事例警示所有活着的人们如何珍惜生命、爱护好地球生命的重要性。作家孙晶岩的报告文学新作《震不垮的川娃子》,生动地讲述了许多英雄少年的故事,凝结和张扬了一种坚强、自立、勇敢、无私、机智、感恩的“川娃子精神”,并且探讨了这一精神的来源,反思现有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引起社会各界的思考。

  同样表现灾区孩子战胜困难的坚强和勇敢面对生活的长篇小说《云裳》,是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深入采访后,根据都江堰来沪治疗的一个伤员女孩子的故事为基础创作的,“虽然生活中总有不幸,但是大爱常在,生活总会充满阳光”。“航空文学”作家李鸣生的长篇摄影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用镜头定格真相,让文字留下思考。成都军区作家杨景民用8个月时间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铸医魂》一书,全景式地再现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投入抗震救灾斗争的精神风貌。

  在众多报告文学作品中,表现地震志愿者这一新群体的作品视角独特、撼人心魄。报告文学《废墟上的觉醒》是作家陈歆耕历时半年多时间,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在获取大量第一手志愿者素材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公民意识和担当精神是贯穿作品的主旨。作家陈丹燕则把视角对准中国第一代志愿者中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其报告文学《赤子之心——汶川地震青年志愿者访问记》描写了青年志愿者在巨大灾难面前服务社会,进而完成世界观转变的历程。

  聚焦灾后重建的作品,《震后阳光——走向新生活的灾区孩子们》着力表现灾后孩子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感恩社会的精神风貌。而挖掘近一年来重建家园进程中的感人故事和羌族文化方面题材作品,有《羌笛悠悠——大地震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四川依然美丽——环龙门山科考纪事》等等。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