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巨商刘岐山)
(历经沧桑变化的留园)
(刘岐山儿孙1922年合照)
红网通讯员 杨仕凡 怀化报道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时隔65年,刘蓉生重返洪江古商城。他站在这座从小长大的集园前,看见门前的花园已被现代建筑占去,当年养鱼的太平缸却仍躺在不远处新主人的杂物堆里,不禁感慨万千。
曾经,这里见证了他的祖父——洪江巨商刘岐山——创造的致富神话。而今,往事已被风吹雨打去,只留下依稀的音容笑貌化作精神财富铭记心间。
1941年,刘蓉生在洪江出生。在这里度过童年后,他于1950年随祖母和父亲(刘岐山第五子刘思馥,字郁亭)到了上海,1978年起在上海第一钢铁厂工作至退休。
近日,刘蓉生再次踏入洪江古商城中的寿福巷,回荡在耳边的不仅有回家的脚步声,仿佛还有祖父的谆谆教诲:“商人的品味一定要高,创新和超越应是常态思维。”
冒险:
一只脚盆过长江成“洪江首富”
刘岐山从“一无所有”到“洪江首富”,至少经历了三次冒险,也就总结出“一分风险一份财,万分风险万份财”,“不怕有风险,就怕没预见”的“语录”。
第一次是跨江逃生。
刘岐山的老家江西新干(原名“新淦”)县。清咸丰年间,正在上学的他被抓到太平天国军队里,在那里一呆就是5年,由13岁的童子长成了18岁的青年。
1865年,在九江北岸与清军作战时,刘岐山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也就离开队伍。他向农家买得一只脚盆,划过了素有天堑之称的长江,到达九江。
过江后,他身无分文,向一中药店讨得四块光洋才回到老家。
第二次是辞职创业。
刘岐山回家后不久,来到湖南常德父亲刘士品帮工的地方,寻找营生门路。父亲把他安排到堂姐夫在洪江所开的高灿顺油号当学徒。
刘岐山在这里一干好多年,从学徒做到总管,经营管理、人事任免之权集于一身。“高家四老板忌其权大,屡设障碍以阻其行使职权,刘岐山遂忿而辞职”。
离开高家后,刘岐山开了个布摊。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布摊业务蒸蒸日上,后来扩为庆元丰布号。
第三次是囤积居奇。
40多岁的刘岐山,瞅准机会准备放手一搏,险中求富。
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桐油价格大跌,洪江各油号都不敢进油,而刘岐山却认为战后油价必定有涨,便将其手边财力,大量收购。
果然,战争结束后,油价走高,他将存油运到镇江出售,一举获利20多万两银子。于是,他将布号改为油号,经营主业从布匹转为洪油,并跻身当时四大油号之列。没几年时间,他就成了洪江的首富。
(原标题:洪江巨商刘岐山后人:商人品味一定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