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次子执教广东精武会1925年元旦,广东精武会河南分会成立留影。霍元甲次子执教广东精武会▲霍元甲次子霍东阁。 霍元甲次子执教广东精武会孙中山先生为精武会题写的“尚武精神”四字。

  百年武林传奇系列报道

  上世纪初精武会在广州落地生根 掀起前所未有的尚武热潮

  采写/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

  图/FOTOE

  亲爱的读者,提起精武会,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不是津门大侠霍元甲?其实,我也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它是一个由霍元甲当掌门人的武林门派,直到最近翻阅了历史资料后才发现,原来霍元甲只是站在前台的大侠,而精武会的创办和发展,与粤商在幕后的努力息息相关。1919年4月,随着广东精武会的成立,广州城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尚武之风,精武精神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精武之名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精武会何以能够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就呢?用其创始人——旅沪粤商陈公哲的话来说,精武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们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传统武术的转型之道,并采用了大量的现代传播手段来扩展知名度。这个答案想必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所以,请你不妨与我一起去细细探究精武会的成功之道吧,它没准还能给你今天的生活带来一些启迪呢。

  粤人勇猛

  创始人南下授真经

  众名流热捧精武会

  对普罗大众来说,霍元甲几乎就是精武会的代名词,但仔细探究其发展历程,霍元甲是站在前台的大侠,而其实际创始者却是个能文能武、且新学素养浓厚的广东人。

  粤商出力 精武会声名鹊起

  此人名叫陈公哲,祖籍广东香山(今中山),父辈即已旅沪经商,是当时有名的五金业巨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陈公哲非但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反而天生就是个学霸。他熟读四书五经,又写得一手好字,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他同时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写过中国最早的摄影专著,拿过相机设计专利,还研制出了大名鼎鼎的“白花油”。也许他觉得这样“学贯中西”不够过瘾,业余时间还酷爱练武。正是对武术的强烈兴趣,使得他在20岁时得以拜霍元甲为师,以后更是创立精武会,由沪至粤,轰轰烈烈干了一番事业。

  说起精武会的缘起,当然与霍元甲有关。1909年,津门大侠霍元甲受多名旅沪粤商邀请,南下与洋人比武,声名大振,陈公哲也是在此时拜霍元甲为师的。后来,众粤商为了霍元甲在上海的生计起见,一起投资兴办精武体操学校,由霍元甲主理,教授拳术。不料,霍元甲没多久就病逝了,精武体操学校失去了主心骨,很快就破败了下来。面对“枪剑生锈,关刀断柄”的荒凉景象,年少气盛的陈公哲坐不住了,他联络多名粤商,重整旗鼓,成立精武会,推动普罗大众练习武术,以图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不过,武艺高强的大侠固然可以名震一时,但精武会要想获得全国影响力,仅凭当家人的一身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这时,陈公哲能文能武、学养深厚的优势就派上了大用场。贯通中西的哲学素养,使他为精武会确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体要其健,智要其博,德要其备,三育皆备,方克有为”的精武精神;对摄影技术的把握,使他带着几名同道在练武场搭起影棚,拍下了大量记录武术套路的照片,起名“拳谱”,在市面上推广发售;对出版业的熟稔,又使他与同道一起编写了很多武术普及教材;他还牵头拍了好几部与精武会有关的纪录片,在戏院里公开放映,要知道,那时的电影工业才刚刚萌芽呢。霍元甲的巨大影响力,再加上这些极富创意的传播手法,使精武会声名鹊起,影响力渐渐越过上海滩,一路南下。

  返乡发展 广东分会受热捧

  正如上文所说,精武会虽然是在上海办起来的,可真正担当大任的灵魂人物,大多是精明务实的广东人,所以精武会的发展历程,自始至终打上了鲜明的“广东痕迹”。经过十来年的苦心经营之后,陈公哲又率众南下,组建广东精武体育会,精武会终于在南粤落地生根。说到广东精武会的成立渊源,有一个人物至为关键,那就是当时在广州的国民军福军总司令李福林。此人本是绿林出身,在圈子里的地位有点像教父。后来,因机缘凑巧,他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从而加入同盟会,这才走上了“革命之路”。李福林爱好武术,1918年,他邀请上海精武会的拳师南下,训练手下官兵;经过大半年的观察,他深感精武会训练手段的科学性远超一般武馆,就力邀陈公哲来穗开“分号”。1919年4月,广东精武会在海珠戏院宣告成立,由于李福林的极力推介,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出席,场面十分隆重热闹。广东精武会能火速风生水起,在全城掀起一股“野蛮其体魄”的武术热潮,真与这些社会名流的追捧分不开。

  尚武热潮

  霍公子驻场教武术

  年轻人勤练迷踪拳

  1919年5月,广东精武会开始正式招收会员,短短两月间,就吸引了200多名热情高涨的年轻人前来参会;还有大量的学生哥本想报名,因为上课时间冲突,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放弃。后来,随着精武会影响的扩大,很多学校乃至一些大家族都主动聘请精武会的教员上门,训练学生和子弟。根据资料记载,到1925年春天,接受精武会训练的年轻学生多达3000余人,而在广东精武会于1920年春成立女子模范团之后,不少女学生也加入到了习武的行列中,广州城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尚武之风。

  精武会何以对年轻人有这样的吸引力呢?我们不妨透过史料,来感受一下它的“气场”。当时,广东精武会的会址设在桨栏路的宁波会馆,大门前,精武会会旗猎猎飘展,会旗上,分别代表体育、智育和德育的红黄蓝三星从左上角沿直线往下斜落,寓意青年学子必须“三育兼修”。从旗下走过,人们内心已开始砰砰跳,等走进大门,再听到震动屋瓦的练武呼喝声,他们就更激动万分。由于会内各门各派武师众多,俗语说的“十八般武艺”,几乎都能在这里学到,像谭腿、八卦拳、群羊棍、五虎枪等被人津津乐道的拳械套路,在这里是必学的基本功,会员学习两年,经考试合格,发给初级证,然后才可以学习迷踪拳、杀手锏、龙凤双刀等更复杂的套路。

  有意思的是,在广东精武会,武术有一个新名称,叫做“国操”。这也是陈公哲的创意,他在回忆录里说,随着枪炮等现代火器的发明,传统武术的格斗意义几近消失,在民间的影响力也日渐衰微,但就强身健体的效果而言,武术的效果又胜于西方体操,所以命名为“国操”,这不单是为了复兴武术,更是为了增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翻看陈公哲的回忆录,这样细节处的创意无处不在,正是这些创意成就了精武会,但如果没有拳拳爱国之心和深厚的理论修养,这样的创意就完全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广东精武会执教的武林高手中,还有一个特殊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霍元甲的次子霍东阁。根据资料记载,他受上海总会派遣,南下广州,主理广东精武会的会务。据说,霍东阁那时只有20多岁,长相酷似父亲霍元甲。他白天教学生拳棍,夜间研习教案,为广东精武会的发展尽心尽力。在1920年举行的一场武术表演上,霍东阁与一代宗师杨新伦双刀对打,更是轰动羊城。不过,上世纪20年代中,霍东阁就离开广州,飘然前往南洋,继续推进精武会的事业,这是后话,我们有机会再说吧。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陈公哲先生所著《精武五十年》一文。)

  旧闻新读

  本栏目由广州日报独家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逢周四见报,敬请关注。

  下期预告

  上世纪20年代,广州城内涌动尚武之风,除了精武会外,两广国术馆也是人们习武的好去处,各地武林豪杰济济一堂,掀起了继精武会之后的又一次南北武术交流的热潮,写下了老广州武林传奇的重要一页。下一期,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原标题:霍元甲次子执教广东精武会)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衡水二中:铁笼里的青春

“全封闭”的教学楼是否为阻止学生跳楼,衡水二中目前还没有正面回应,接连发生的学生跳楼事件,再加上其后突然出现的防护网,难免会令人将此视为学校的应对之举。

不动产登记,为何动不起来

《条例》可谓命运多舛,尚未出生已是争议四起,好不容易出台后,仍然备受质疑。除了各地行动起来,中央也需形成制度安排。也许有了实施细则,各地就更容易动起来。

北上广深哪里最难混?

北上广深,哪里最好混?从数据来看大城市的吃穿住行……中国的生活成本并非世界前列哦。

世代耕作的农民怎么不职业了

一些地方搞的认证职业农民工作,却能够让许多人产生这样的感慨——我国农民数亿人,祖祖辈辈都种地者大有人在,今日一睁眼却发现自己不职业了。诚然,许多人种了一辈子的地,却发现自己现在没有资格去做一名农民。

  • 法医:“封嘴浮尸”也可能是自杀(图)
  • 大批足球神剧开拍让人无法理解
  • 唐玄宗杨贵妃为何成为李白的粉丝?
  • 盘点中国当代十大少数民族作家
  • 《万物生长》不过是直男对女性的意淫
  • 女人在乎男人的分寸而非尺寸
  • 冰岛最显赫的标志景观间歇泉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