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接地气“大西瓜”造“尺子”
本报记者 林洁 武欣中《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20日06版)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大西瓜微纳创新团队,正在制造一把“尺子”。
这把“尺子”很特别,它的刻度是纳米或微米,可以测量很小的东西。它被称作光栅尺,大西瓜微纳创新团队负责人梁烽介绍,光栅尺是数控装置的精密位移检测工具。
“例如一个手表,齿轮非常小,加工比较粗糙的话就不准了。这时候需要用精度更高的装置加工,而光栅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梁烽进一步介绍光栅尺的重要性,“它衡量着国家工业制造水平的高低”。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光栅尺的制造水平普遍低于美国、德国等工业强国。以其中一个衡量指标为例,国内光栅尺栅线距离为10μm,但国外的为1μm,仅仅是国内的十分之一。大西瓜团队用一种创新方法,大大提高国内光栅尺制造水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我们运用近场直写的工艺来制造光栅尺。”梁烽说,利用这种创新方法,制造出的光栅尺栅线距离可以达到5μm,栅线直径与国外持平,总体制造水平优于国内。
相比机械刻画和激光刻画两种常规的制造光栅尺的方法,近场直写的工艺有着明显优势。机械刻画,即使精确度再高,也难以避免机械振动。这样一来,刻画的“刀”也跟着振动,刻出的不准确的直线称为鬼线,鬼线会影响读数头读数。
同样的,激光刻画也会妨碍读数。激光是一个点一个点刻画,一条线由无数个点组成。就像用刀尖一个点一个点刻线,这条直线就会产生毛刺,影响读数头捕捉数据,产生误差。由此可见,制造光栅尺的工艺极为苛刻。
由团队独创的近场直写的方法则另辟蹊径。梁烽描述,有别于刻画线,团队直接把线放在尺子上。“把线一根一根放在玻璃板上,距离相等,排列均匀,然后成为尺子”。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为了保证创新方法成功,团队特地设计了一套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独创的复合电场喷头及其闭环系统,是硬件支持;基于四轴微动平台加工装置的数控系统,是软件支持。”梁烽介绍,硬件和软件的创新为新工艺制造光栅尺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硬件和软件的创新显示了成效——硬件保证了产出的线的直度,“软件保证线放的时候有规律,不能歪着放”。
“软件系统是最难的。”梁烽说,“整个软件都是团队自己做,不断试错,前前后后做了一年多,从无到有。”
大西瓜团队作品的优势还在于,制作成本更低。梁烽算了一笔账,用团队的方法来制造光栅尺,制作成本约为国内光栅尺制造成本的二分之一,为国外制造成本的四分之一。
令人惊讶的是,这项媲美国外先进水平的创新工艺,是“突发奇想的惊喜”。
大西瓜微纳创新团队由本科生组成,许多成员刚进队时和梁烽一样,都是“学术小白”。梁烽还记得,在师兄的带领下,团队研读许多专业论文和书籍,在每星期的讨论会上进行思想风暴,互相启发。
在梁烽读大二时的一次讨论会上,有人突发奇想:或许可以利用近场直写这种工艺来制造微纳纤维,而这种微纳纤维可以应用在制造光栅尺领域。从突发奇想,到反复试验,再到产品成形,大西瓜团队完成了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过程。
目前,团队已和相关机构签订合作开发合同,已经与企业合作装置整机生产测试。团队共申请专利9份,其中4份已经授权,另外发表论文7篇。
在今年的挑战杯广东省赛中,大西瓜团队的《基于近场直写微纳喷印的沉积工艺及其装置》获特等奖,顺利迈进国赛。“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项目,在国赛中更好地展示作品。”梁烽说。
研究的是高大上的课题,团队却取了“大西瓜”这样接地气又可爱的名字。梁烽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白’一步步学起,只要肯努力,总会有惊喜。同时,我们也想警示自己,创新也要接地气”。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