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遗落在靖州农村的“牛耕”传统(组图)
第一天教牛先用竹竿拉着教,教它走正走直线,防止牛犊撒脾气伤人龙本亮 摄影
教会走好脚步后,,就可以在一旁稍加引导龙本亮 摄影
第二天就可以不用竹竿,改用牛绳引导了龙本亮 摄影
教成一头牛,牛峰要脱落很多牛毛,等到牛峰成茧,牛毛就不会脱落了龙本亮 摄影
第三天,牛犊教成,一人就可以驾驭了龙本亮 摄影
红网靖州站4月15日讯(通讯员 龙本亮) 4月13日早七点,春寒料峭,靖州藕团乡藕团村一组村民杨永明赶着新教成的牛犊来到自家的责任田,重复开始每一天的牛耕生活。
牛耕生活在中国延续着几千年的历史,耕牛为人类的农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在民间有“牛老子”的说法,耕牛备受农家尊崇与爱护。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耕牛迅速退出农耕市场,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乡镇,使用牛耕的人屈指可数。但是耕牛在农业机械不及的山坡田,在奈何不得机械化的老农手中,在崇尚自然、绿色、环保理念人的心中,耕牛仍然是一个宝!不可多见的牛耕场景,也成为人们回忆历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杨永明三年前散养了几十头黄牛,黄牛养成后,他将一部分作为菜牛出售,进入餐桌;挑选一部分好苗子,教它犁田耕地,方便农家。近几年来,杨永明耕种的几十亩稻田就是用自己教成的牛犊一犁一耙地耕种出来的。
俗话说“牛教三早晨”,牛是很通人性的家畜。教成一头牛,有三部曲:先用竹竿教,后用牛绳子牵,最后就能自然走田拉犁了。教牛的艰辛,只有牛主和他的牛儿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