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漳州边检站协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漳州边检站协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台湾岛,拥有715公里海岸线,多深水良港。昔日“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漳州月港,参与缔造了“大航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而今,一大批企业项目踏浪而来,漳州口岸“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速,对外开放泊位由最初2个增加到现在33个,呈现出“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出入境形势。乘着“一带一路”发展之风,漳州依港兴市,积极参与描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崭新篇章,逐渐成为福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5年,漳州市口岸出入境(港)船舶1005艘次,出入境(港)人员19321余人次,创历史新高。
但是,对于承担着漳州对外开放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的漳州边检站来说,面对口岸大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出入境流量猛增在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一线执勤人员带来新的工作压力和挑战。按照《国家对外开放口岸边防检查执勤配套设施建设及执勤人员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定,每增加1个对外开放的口岸,边检编制应增加30-40人;货运码头停靠国际航行船舶的泊位数5个(含5个)以上的,每增加1个泊位,边检编制增加10人。而该站从2010年至2014年每年警力平均只增加4人,近两年更是零增长,警力缺口达50人以上。
有限的警力和与日俱增的边检工作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警力不足的瓶颈问题困扰着边检机关职能的发挥和检查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如何有效破解这一“刚性”矛盾,啃下这块“硬骨头”,发挥最大化的用警效能,成了当前该站边防检查工作面临的难题与挑战。警力不足辅警补,该站主动作为,深入调研,改革创新,大胆探索边检协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啃下“硬骨头” 结出新成果
——漳州边检站协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本网特约记者 丁际超 通讯员 林锦瑜/文 蔡涵玉/图
工作量大与福利待遇偏低的矛盾——
政府出资保障
边检协管员队伍“有来头”
2013年7月,漳州边检站以业务量最大的招银港区为试点,盘活外部资源,聘请漳州招商局码头有限公司的10名保安为边检协管员,采取警企双管的模式组建边检协管员队伍,向社会“借”警力,协助开展口岸限定区域的日常巡查管控工作。兼职协管员主要依靠码头企业保安部门的力量,薪酬由码头公司承担,未享受兼职的额外福利,仅靠精神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励作用效果不佳。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两头指挥、经费不足、效率低下、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逐渐暴露,成效发挥并不明显。
办法总比困难多。尽管向码头公司聘请的兼职边检协管员未能满足日常的边检勤务需要,但暴露出的问题却为该站指明了工作方向——建立一支职业化协管员队伍。该站站长黄凯师介绍:“为了避免像兼职协管员队伍一样无果而终,我们走访调研了漳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等协警制度运行较为完善的单位,汲取多方经验,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该站党委发现其他单位在专职辅警、协管员等队伍建设上,也普遍存在经费保障不到位、薪酬标准不够高、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协管员工作任务繁重,甚至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兼职协管员的实践证明,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会影响工作干劲,不利于队伍的长远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专职、公司专聘、边检专用、确保活力”的边检协管员职业化建设思路应运而生。
好思路还要有好行动。该站党委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协调将200万元资金作为协管员运行经费列入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在确保协管员享受基本工资待遇外,还提供了商业保险、免费食宿等福利,为协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打下扎实的根基。2014年10月,通过招聘网站、地方人才市场等渠道,经过报名、笔试、面试、培训、考核层层筛选,该站建立了首支职业化边检协管员队伍,力求实现边检协管员由兼任到专职、业余到专业的转变。
职业化需求与现实职业素质偏低的矛盾——
赋予职业身份
协管员工作生活“有盼头”
长期以来,在庞大的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个处于模糊地带的群体:编外人员。协管员、辅警、联防队员……这些身份虽名称迥异,但都属于编外人员。
边检协管员既不同于正式的边检站检查员,也不同于市场体系中企业员工,甚至不同于同样从事公益性工作的非政府组织与民间志愿组织成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导致大部分应聘者将协管员这份工作作为一时找不到或没有找到更好工作时的过渡。为使边检协管员队伍保持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该站狠抓队伍软硬件建设,请专人设计,为协管员配发印有边检职业标识的协管员制服,赋予其职业身份。同时,通过向地方争取、边检站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经费50万元,为协管员配齐包括制式服装、反光背心、防爆头盔、对讲机等8大类15件警务装备,并首创性引入港区单警快速交通工具——越野平衡车,在硬件上帮其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
走进漳州招银港区边检警务室,一块写有“协管员之星”的展板格外引人注目。展板上面贴满了协管员的照片,或在码头执勤,或在电教室学习,场景各异,照片主角也有所不同。因协管员边检工作经验缺乏,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业务素质不尽如人意,影响应有职能效力的发挥。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该站兼顾软件建设,在协管员队伍中建立评比晋升制度。每月开展“协管员之星”评比表彰,公开竞争协管员队长岗位,营造“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激发协管员队伍的集体荣誉感、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感。张丁海是第一批应聘上岗的协管员,通过“协管员之星”评比脱颖而出,担任协管员队长已一年有余。在“协管员之星”表彰会上,他说:“应聘那会儿我刚从海军退伍,本想着临时过渡下,没想到爱上了这份工作。有幸守卫国门,为口岸管控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很自豪。”
让协管员爱上这份工作的,除了自豪感和荣誉感,还有归属感。该站积极营造“边检一家亲”工作氛围,深入了解协管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全面掌握思想动态,及时解开工作困惑,尽全力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让协管员充分感受到边检大家庭的温暖。
创新执勤模式
协管员职权行使“有名头”
“我国辅警、协管员等警队辅助力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法律上关于执法权都是空白的,所拥有的协助执法部门完成各项任务的权力依据仅仅来自于普通公民权。实践中,警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又不得不使辅警、协管员辅助执法,这就可能出现违法违规人员不信服、不作为的情况。”该站副站长王哲恺道出了协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难处。
在协管员队伍组建过程中,该站主张抓好教育管理这条主线,坚持教育培训“分层推进”,制定完善《漳州边检站边检协管员培训方案》,以军事训练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组织队列、擒敌配套、操课管理等军事科目训练,突出抓好协管员作风养成、职业意识培养和遵规守纪意识。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模拟、案例解析等模式,重点围绕证件鉴别、人像比对、口岸巡查和应急处突等边防检查基本技能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协管员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创新提出“1名检查员+2名士官+8名边检协管员”的警务室人员配备组合,由士官带领边检协管员巡查、管控口岸限定区域,检查员统筹、处理勤务问题,妥善处理协管员的执法权问题。
“曾警官,我们登轮检查招银港区4号泊位的基里巴斯籍‘侨泰’轮时,发现一名人员未持证件登轮,请立即前来处置。协管员张丁海、陈小杰。”2015年7月18日10时许,接到协管员的报告后,正在招银港区3号泊位巡查的检查员曾鸿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对无证登轮人员予以处罚,查获了第一起协管员发现的违法违规案件。
今年以来,该站协管员队伍共协助查获口岸违法违规案件1起,阻止劝阻违法违规行为9次,向边检站执勤业务科汇报口岸管控动态86条。在巡查次数增加一倍的情况下,警力投放由原本的每天平均36人次下降为12人次,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在港船舶的巡查力度,提升了口岸见警率,缓解了警力紧张的问题。
该站还借力科技手段,将证件查验关联到边检政务微信服务号,前台检查员办理口岸限定区域车辆通行证后将车牌号码录入微信平台作为关键字索引,将车辆信息集成后台数据库。执勤人员无需上前查车,通过微信平台便可获得通行车辆的所属公司、通行证编号及有效期限等内容,“隐形执法”的方式既节省了检查时间,又巧妙化解了协管员的执法权问题,让协管员充分发挥实质作用。
■采访手记
职业化建设成效表现在潜移默化中
6月29日上午6时,漳州边检站招银港区协管员队长张丁海刚结束夜间执勤任务,他并没有立即休息,而是和同事认真交接巡逻情况,嘱咐注意事项。经过短暂的休息后,9时,他和另外4名协管员在2名检查员的带领下,又回到了边检警务室,为即将开展的处突演练做准备。他的脸上写满了认真,丝毫看不出一夜没睡的痕迹。
10时,演练结束后,因在港船舶较多,张丁海又协助同事登轮检查。看到眼前这个一米八几的大高个窝在狭小的船舱里检查证件,记者不禁问他:“明明是可以休息的,为什么自愿留下来?”他擦了擦顺着黝黑面庞滑落的汗珠回答道:“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现在反恐形势这么严峻,口岸船多人少,牺牲一点睡眠时间若能确保口岸安全也是值得的。”
协管员的主动作为折射出边检协管员职业化建设初见成效。协管员和边检站的检查员、士官相比,尽管工作任务几乎相同,工资待遇也是日趋提高,但在社会待遇和政治待遇上却存在明显不同,使其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存在失业无着落之虞、缺乏公信力之烦。漳州边检站参谋长潘智慧负责协管员队伍建设管理,他介绍:“待遇问题是横亘在职业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阻碍,直接导致协管员流失率高,工作衔接不上甚至出现断层。”筹建之初,8人队伍便有2人提出离职。如今,协管员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虽然工作辛苦,但也“留得住人”。
人心稳了,队伍才带得动;根基牢了,管控才有力度。这一支“编外力量”必将为边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
献。
边检协管员在码头执勤
边检协管员利用高清监控系统巡查
边检协管员开展普法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