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芳 通讯员曹南燕)最近,国际著名期刊《地质学》发布最新一期期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黄春菊教授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成功入选。该研究旨在对2.5亿年前的地球时间状态以及早三叠世全球气候-生态变化的诱因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
研究指出,在2.5亿年前的地球上,每天的时间长度只有22个小时,一年有398个日出日落。由于潮汐摩擦等自然现象不断消耗地球自转能量,因而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拉长了每天的时间长度,使原来的22个小时的昼夜周期变成现在的24个小时。
该团队还检测到了120万年斜率周期信号,首次发现该信号的强弱与早三叠世的多次灾难的发生时间有对应关系。这一发现表明,天文因素深刻影响了早三叠世的百万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化。
黄春菊介绍,这项研究历时4年,为了获取精确的数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李明松7次重返野外剖面,累计野外工作超过6个月,连续一个多月在实验室处理数据至凌晨2点,“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黄春菊说。
(原标题:教授解密2.5亿年前地球“工作日程”)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聚焦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