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点10年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上榜
中新网10月3日电 北京时间10月3日17时30分,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荣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女性科学家,也让这一奖项更为中国人所熟知。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获成果,长期以来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现整理近1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名单如下:
2015年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同时,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因“发现对一种由蛔虫寄生病引发的感染采取了新的疗法”同获该奖。
2014年
英国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和挪威两位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和梅•布莱特•莫索尔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13年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和兰迪-W。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因“在细胞内运输系统领域的新发现,三人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12年
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爵士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因“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11年
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和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尔曼因“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拉尔夫 •斯坦曼也因“他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共同获得该奖。
2010年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09年
澳大利亚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美国科学家卡罗尔•格雷德和英国科学家杰克•绍斯塔克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08年
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同获该奖。
2007年
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爵士以及美国科学家奥利弗•史密斯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06年
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厄和克雷格•梅洛因为“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完)
责任编辑:郑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