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 于梦冉)深冬的乌鲁木齐,滴水成冰。2016年12月27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85岁高龄的何秉贤教授仍在坐诊。
窗户上已爬上一层冰花,身着白大褂的何秉贤看起来利落干练。透过薄薄的镜片,何秉贤一丝不苟地问询着患者的病情,叮咛着,嘱咐着……
何秉贤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专家,犹如胡杨般扎根新疆60年,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科室创立发展、马背巡回出诊、培养少数民族医学人才,他与新疆早已密不可分……
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何秉贤永远忘不了他来新疆的那一天,汽车颠簸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他却心潮澎湃。
医学,让他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1950年,党中央号召年轻人尤其是知识青年要报效国家。时年19岁的何秉贤经部队介绍,穿着军装在兰州参加了西北地区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兰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我从小经历了双亲因没钱治病离开人世的痛苦,我就立志要学医,用医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何秉贤说。在大学期间,他勤学苦学,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我从小家里条件不好,没有党和国家给我机会,我也不可能上大学。”何秉贤在自己的“大学毕业志愿书”上写了两句话:“服从组织分配”和“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56年10月1日,新疆医学院(现为新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成立。新疆医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经国务院人事司安排,把何秉贤调拨到了这里工作。
“新疆”这两个字,在何秉贤的心里既陌生又神秘。那时他没想到,在新疆,他一待就是一辈子……
其实,在何秉贤等大学生被分来之前,整个新疆的医学界也只有十几位正式分来的大学毕业生。“新疆的整体情况就是缺医少药,基层更是严重。”让何秉贤最痛心的是,在巡回医疗时亲历农村很多产妇找不懂专业知识的接生婆接生,就是想去县医院生产,但因为路途遥远,经常造成婴儿和孕产妇死亡。
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时只有280张床位,只有一个内科,20张病床,没有科主任,连主治大夫也没有。内科只有8个大学刚毕业的住院大夫,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分配来的,何秉贤就是其中之一。
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住院大楼一间病房内,何秉贤(右一)在查看住院患者恢复情况(2016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发
为了更好地为患者诊断疾病,1965年新疆医学院购进了一台国产心电向量图机。当时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医院开展了少量的临床研究,能够获得的现成学习资料非常少,何秉贤和医务人员一起摸索琢磨。何秉贤说:“当时大家就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台机器搞懂学会,尽快用到临床疾病诊治上。”
当时国内没有系统的心电向量学的专著,也没有现代的检索系统,他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相关书籍,完全靠手摘录,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
1976年,何秉贤主编的《临床心电向量图学》随之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详尽的心电向量图著作。何秉贤因此荣获全国首届医学大会和自治区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此后他又获得了我国心电学最高奖“黄宛心电学奖”。
坚守婉拒多地回新疆
何秉贤说,我在新疆工作了一辈子,我所做的一切,不为名不为利,只是想实实在在地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作点贡献。
为了让何秉贤更全面扎实地掌握当时国内外更先进的医学技术,原国家卫生部决定,选派何秉贤到全国诊治心脏病最权威的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当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等也一并转到了北京。
何秉贤在那里进修学习了一年,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知识,自身的医学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一年学习期满后,很多教授都希望“有灵性”的何秉贤能留在阜外医院,对他个人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党和国家把我派出来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新疆,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所以我必须回去。”何秉贤留下的这句话言简意赅,凝练有力。
1959年,何秉贤从北京阜外医院学成回疆。此时,医院的内科有了4个专业病房,何秉贤就负责心内科兼管心电图室。
当年,他成功地做出了新疆有史以来的第一份心电图;在没有心超声检查技术的当时,他第一次开展了心导管等检查技术;经过不断摸索,他在新疆患者心脏里成功安装了第一个起搏器……
何秉贤白天黑夜地忙碌着。有时候在做心脏手术时,何秉贤还要去做监护工作,因为当时的麻醉科医生不懂心电图。他就这样连续工作了10多年,没有间断过一天,筛查出了上千例要做手术的心脏病患者。面临这么大的工作量,他依然精神饱满地在工作着。
之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抛出的“橄榄枝”都被他一一婉拒。60年,何秉贤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从他初到新疆时的缺医少药、各民族求医艰难、很多医疗技术都无法开展,直到今天现代心血管诊疗技术已赶超内地发达地区。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上,他开创了14个国内“首次”,并多次获得来自国际、国家级、省级的嘉奖。
1986年,何秉贤撰写的《新疆人民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病关系》一文,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以此文为素材拍摄了一部科技电影,在世界各国播放。
1995年,国内外还在大量使用体表测量QT间期离散度来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何秉贤已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出其存在概念上的错误并发表文章予以纠正,终于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使这一概念得以扭转。
2010年,中国高血压联盟给何秉贤颁发了“中国高血压突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对新疆防治高血压病所作的贡献。
奉献挚爱新疆一辈子
即使新疆已进入寒冷的冬季,85岁高龄的何秉贤依然骑着他的28自行车,一周来院上两次专家门诊,还进行疑难病例查房。
“患者信任我,也是我舍不得离开的原因。”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他常这么回复。
如今,已是全疆权威的新医大一附院心脏中心已不乏心血管疾病诊疗专家,可他们依然为何秉贤保留了一间办公室,在这间堆满各种书籍的屋子里,《心血管内科进展学术讲座》的24本册子安静地躺在桌子上,虽然这些册子比起他多本公开发表的书籍少了很多装帧,但确是每年基层医务人员间的“抢手货”。
这是何秉贤每年将自己了解到的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国内外最新技术、新进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编订成的册子。这些他自己掏钱出版的册子,已经成了基层医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何秉贤觉得自己主要做好了两件事:一件是治病,另一件是育人。
在新医大一附院心血管专家肉孜·阿吉眼中,何秉贤是“贵人”,是“恩师”,更是“兄弟”。
“我现在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何秉贤教授多年来对我的栽培。他是我最尊敬的人。”提起何秉贤,肉孜言语中充满了浓浓的情谊。
1959年,何秉贤从北京阜外医院学成回疆,自此他每年都要从事医学教学工作。
1962年,肉孜从新疆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医院内科,师从何秉贤。
何秉贤带着他查房、做实验、搞研究,深入农牧区、学校、工厂开展心血管疾病普查,手把手教肉孜。肉孜的英语不好,何秉贤就把自己看过的专业外文书籍用汉语写成笔记,借给肉孜学习。
1984年,何秉贤受邀访问日本,可带一名助手同去。那时,出国学习的机会对医生十分珍贵,再三考虑之后,何秉贤把这个机会给了肉孜。
在互帮互学过程中,何秉贤和肉孜的故事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对红”受到了表彰。
在何秉贤的教学生涯中,像肉孜这样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特别引以为豪的是培养了许多少数民族学生。
所有的荣誉,在何秉贤眼里都不算什么,最让他骄傲的是,“现在偏远的南疆地区都可以做心脏支架,能安装起搏器、做心脏手术。看到患者的疾病能够解决在当地,看到基层都有我们新疆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生,真觉得值了!”
在他的心里,新疆值得他一辈子奉献,而他的奉献也真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