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又推出了一款综艺节目《朗读者》,除了董卿以制作人的新身份亮相以外,濮存昕、张梓琳、翻译界大神许渊冲先生纷纷登台亮相,节目首秀后在豆瓣评分高达9.4。朗读者、书和书架,没有炫目的舞台,只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相比其它娱乐综艺而言,这样一个看似“冷淡”的节目是如何把网友圈粉的呢?
抖森卷福濮存昕柳传志,他们都在读
见字如面,展信如晤。“书信”这一物件,曾作为不少经典电影的元素。
一封封书信,诉说的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浪漫复古的英国人对于书信的依赖,从历史一直延伸至今,至今还保留着许多阅读会,其中每年的“Letters Live”(《见字如面》或译为《见信如晤》)更是一大盛会。
“Letters Live”活动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Caningate)在2013年发起,目的是为了向书信写作艺术和精神致敬。最开始是在伦敦一间临时房屋里开始,随后逐渐扩大影响力,吸引了各界名人前来参加,在现场观众面前阅读那些“理应受到更广泛关注”的书信。
“卷福”康伯巴奇朗读过“计算机之父”图灵写给友人的书信,还有一位二战士兵的情书。
“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朗读过英国作家Gerald Durrell写给妻子的情书;
精彩朗诵带给观众的不只是笑声,亦有感动之处。饱含深情的朗读,让一个个故事从信纸上走向你的心灵,时不时地触动你内心的柔软之处。
卷福曾表示,“Letters Live”活动让我停下脚步,去想象信件作者的生活和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
正如卷福所言,书信像一扇扇窗户,让人窥视作者的热情、美丽、痛苦和幽默。”继《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后,央视又一款高分节目《朗读者》上线了。
明明可以依靠颜值,这档节目却偏要走“冷淡风”,靠着才华圈粉。刚一上线就在豆瓣上斩获了9.4分的好成绩。
第一期节目结束后,看看网友怎么说:
朗读者、书和书架,没有炫目的舞台,只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相比其它娱乐综艺而言,这样一个看似“冷淡”的节目是如何把网友圈粉的呢?
明星加持 濮存昕自曝曾被叫瘸子
《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光看着明星阵容就够吸引人的。
本期节目还特邀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弹奏开场主旋律,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不得不说,连幕后都如此走心。
花白胡子满满的岁月沉积,濮存昕朗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濮存昕曾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小时候外号:濮瘸子。他把此篇献给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恩人荣国威医生,献给那次改变命运的遇见。
濮存昕现场朗读老舍的《宗月大师》
柳传志朗读了自己在儿子柳林婚礼上充满智慧和爱意的致辞。
柳传志说:“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的幸福还幸福的事呢?我与儿女们,百分之三十是朋友,百分之三十是同学,百分之四十是家长。我其实挺‘怕’我儿子的。”
这个“怕”字,其实是在乎, “父与子”这两重身份,柳传志用了数十年时间去经历和诠释。
张梓琳分享了自己人生中两次最美丽的遇见,十年前,一个美丽的意外,自己获得了世界小姐总冠军。这是最美的开始,也是所有美好的起点。
十年后,她遇见了自己新的角色:一位母亲。
参加完节目后张梓琳在微博说,不到十个月的女儿,仔细地听,仿佛要确认一下电视上为她读书的妈妈就是平时身边的那个妈妈。节目播毕,先生认真地对女儿说:你可真幸运。
网友感叹,这才是嫁给爱情的模样!其实你们都是幸运儿。
最赚足眼泪的莫过于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如今已是96岁的高龄,但在谈论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旧滔滔不绝,说到动情时刻依旧是热泪盈眶,每一个眼神中都流淌出智慧的光辉。
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讲起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时,依然露出调皮的笑容;
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情到动情处,依旧热泪盈眶;
讲起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旧充满热情,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
有网友晒出了许老先生翻译的静夜思,感叹,唐诗翻译成英文竟也如此美好。
先生说:
The best of all ways(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
To lengthen our days(延长我们的白天)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the night(从夜晚偷几点钟)。
在许渊冲先生口中,熬夜被翻译出了哲学的味道 。
正如先生所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除了他们,还有普通人的故事:
一对来自成都的普通夫妻——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夫妻周小林和殷洁。因为一个承诺,丈夫周小林花了近10年时间为她打造了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爱你,我愿为你种出一片鲜花山谷!
设计走心 朗读亭让普通人参与节目成为可能
有网友爆料,杭州图书馆门口现朗读亭,央视《朗读者》节目组的外景编导和摄像都在边上,一上午已经有二十多位杭州的朗读者进去录制。
有专业的录音设备,头顶有一个摄像头,门一关,亭子里的动作和声音外边就看不到听不到了,朗读者可以对着圆形的麦克风念,外面的制作人员遥控指挥设备。
编导表示这些镜头当天就会传回北京,周六就会出现在新一期的节目中。
亭子里的故事更加感人,75岁的王佩英奶奶读的是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
王奶奶和丈夫林镜冰,今年结婚已经五十周年。然而在几个月前,林爷爷出了车祸,躺在重症监护室,胸部以下瘫痪,喉咙上了呼吸机,不能说话。
2月17日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病床上的林爷爷用唯一能动的手,把圆珠笔绑在手臂上,给妻子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书,用了近两个小时。
这份在别人看来难以辨认的书信,王奶奶却每一个字都背得出。她说,老伴年轻时脾气很急,老来脾气好很多,还很会调节气氛。本来两人说好今年金婚拍一张婚纱照。
走出朗读亭,王奶奶泪如雨下。
新节目新身份 制作人董卿首次亮相
这个节目,少不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董卿。
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肯定已经被董卿的诗词功底所折服,她不仅反应快,而且对于嘉宾的点评也能随口拈来诗词应答。“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得到了网友们如此点赞。
做主持21年,董卿说,创作《朗读者》这样一个节目,感觉是“应该到了这样一个时刻”。
在她眼里,“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很大的压力,天天想着赶紧工作,赶紧忙完手里的事,赶紧看看收入,所以应该有这么一个契机,让大家能够安静下来去看一档节目。”
于是便有了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泛娱乐大势越来越猛的电视行业,董卿花了一年时间打造了一档以“朗读”和“人”为主体的文化情感节目,试图告诉观众“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董卿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网友“安利” 不用看那些满屏的喜剧和综艺节目了
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用朗读传达情感,让文学中的“情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让文学回归生活语境。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加持,《朗读者》首播之后,在一众以颜值为看点的真人秀,以犀利吐槽为主旨的综艺节目中已经脱颖而出。这几天,观众、网友都在“安利”央视这档口碑爆棚的新节目。
董卿的好友娄乃鸣导演也向董卿用两个字“惊了”来形容第一观感,他还盛赞道:“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网友和观众纷纷赞扬,“终于不用每周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低俗的喜剧和综艺节目了 。”“央视越来越给力了,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真心为我们做好节目啊!”“每个周末准时看电视,感谢节目让我们得以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而董卿也获得好评无数,“《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种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适合董卿,我想说我也成为董卿老师的粉丝了!”“董卿主持这个节目是不二人选,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内而外的气质!”“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很多人都表示涨知识了,“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绝佳时机 文化类节目崛起是价值的回归
2017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
《见字如面》第一季播出过半,虽然没有耀眼的舞台包装和激烈赛制,但凭一封信、一个人就让观众陷入故事,豆瓣评分高达9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不久前落下帷幕,由诗词引发的全民大讨论仍在继续,该节目在豆瓣的评分为8.5分;《朗读者》首期播出后,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3分。在不少综艺节目“娱乐至死”的情形下,这类文化类节目被网友盛赞为“一股清流”。
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
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被称为“文化顽主”。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在《见字如面》中,关正文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开始了在书信文化领域新的征程。张国立、张涵予、归亚蕾、蒋勤勤、何冰、林更新、王耀庆等8位明星用声音扮演那些写信人,读出那些历史中的信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关正文表示,一开始尝试做文化类节目,并不是因为有前瞻性,而是“面对未来”的一种选择。“我们的文化产品、精神生活需要多样性的生态与品种。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人均读书的时间太少了,用于娱乐的时间太多。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一直有主流,跑偏的时间稍微一长,人类文化的自我修复能力就会起作用。”
如今,新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播满堂红,这也是主持人董卿首次担任节目制作人的节目,此前董卿还曾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等多个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不过,在她看来,这并不代表文化类节目要开始大火了,只是个风向标。
当下,碎片化阅读成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尽管超过半数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当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人们的精力向工作倾斜,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骤减。这未必全然归因于人们文学价值的忽视,主流媒体在阅读氛围和倡导文化价值的职能上也存在缺失。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需求下,文化类节目迎来了绝佳时机。在满屏的娱乐类综艺节目中,文化节目相继涌现似乎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价值的回归。当观众的眼睛被娱乐填满之时,自然会产生新的需求——对自我、对世界产生疑问,寻求答案。优质的文化节目也就适时而生。
相较于娱乐类节目,文化节目确实有一定的准入门槛。董卿也认为文化类的节目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他们希望把《朗读者》打造成一档“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高”是来自文学品质,而“不冷”靠的则是情怀,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
头评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这是董卿在《朗读者》制作人札记中的知而设问。
在我看来,这样的知而设问还有很多。比如,“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你有多久没有读纸质书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样的——“很久了吧。”
现实的生活往往鸡零狗碎,能拿出来安静读书、读诗、写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人们的眼睛在被满屏的娱乐节目充塞得满满之时,表情是哈哈大笑,内心却是空空的。
这也是为什么《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类文化类节目让我们如此推崇的原因。
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在书信、诗词、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总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就比如看完鲜花山谷夫妇26年的情感故事,不仅董卿会想起沈从文的那一句“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你我,也会想起。而很多小孩子也在追看的《中国诗词大会》,很多诗句他可能一时理解不了,但是郊游之时也会想起一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年岁渐长后,可能也会在某一刻顿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意。
润物细无声。
这些文化类节目是一场场激荡情感共鸣的文化盛宴。欣然赴之。
专访《朗读者》制作人董卿:文化类节目还未迎来春天
揭秘幕后制作的同时,董卿笑言:“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做《朗读者》,可那么多优美的文字就等在那里,我想反问的是,为什么我不去做呢?”
记者:除了对文化的热爱,是什么契机,让您想到要在这时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
董卿:我在电视行业已经二十二年了,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也到了一个扛起文化大旗、承担起文化传播职责和使命的时候,大背景和我个人共同寻找到了一个默契点,所以《朗读者》在今年诞生了。
记者:第一期节目结束后观众反响非常好,您收到的反馈怎么样?
董卿: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用两个字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他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套路的节目。还有媒体朋友总结说,“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还有很多观众关注到了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演唱的,非常喜欢。另外有观众发现了很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的舍不是三声是四声(shè)。
记者:不少观众在微博上说朗读嘉宾都很出彩,您选择嘉宾的标准是什么?
董卿: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重朗读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或者说他身上有些特别的品质值得弘扬,这也是我们想要的。
记者:所以节目组不仅找了名人,也有普通人。
董卿:对,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再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东西。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
记者:之前国内也有类似的朗读节目,但选的朗读者都是演员,而且有表演成分,咱们的节目里,似乎真人真事更多,是出于什么考虑?
董卿:我们的节目是嘉宾先讲自己的故事,然后朗读与自己相关经历有共鸣的文字,因为我觉得,观众在对一个人有了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朗读的作品更能够感同身受。
记者:最近“文化清流”这个说法很火,您觉得文化类综艺的春天要来了么?
董卿:其实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文化类节目要成功突围,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它让我看到了在真人秀霸屏的今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有庞大需求的,大家的关注给我们以很大鼓舞。
记者:您怎么解决很多人思维中固有的“文化节目太阳春白雪”的问题?
董卿:还是看你怎么去让文化走近观众,去唤起大家对文化的一种认知和一种最温柔的记忆。比如第一期《朗读者》中最后一位嘉宾——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他是本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寻常意义上,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是他的讲述却在这两天引起了最多的共鸣、讨论和赞赏。
戳视频观看第一期《朗读者》
(本文综合自:中国青年报、西安晚报、广州日报,题图来源:央视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观新闻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观新闻网站浏览更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