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她让中国无人艇惊艳世界
原标题:她让中国无人艇惊艳世界
在上月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谢少荣教授领衔的无人艇项目“复杂岛礁水域无人自主测量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个团队研制了吃水浅、能自主航行、自主避障、自主作业的无人测量艇,是我国300万平方公里领海中深度5米以内、数十万平方公里岛礁海域测量中全新的高科技装备。
最近3年,包括南极以及我国南海、东海等复杂海域的测量和科考任务,均由这支团队研发的“精海”系列无人艇负责完成。
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图/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
“获奖是对我和团队最大的鼓励。”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获得国家级科技奖,谢少荣兴奋不已。身材娇小的谢少荣留着精干短发,干净利落。但无数荣誉加身的无人艇团队却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今年45岁的谢少荣笑言,自己拉高了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
曾放弃华为高薪工作
无人艇团队直到2009年才组建,团队里的很多成员都是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在读的研究生,其中80后和90后是主力。直到无人艇团队在全国牛了起来,很多人都猜测这支队伍中一定有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但当团队成员集体亮相时,才发现没想到这个团队这么年轻且这么高产。
谢少荣出生于湖北天门市的一个农家,全家人却非常重视教育。1998年春,谢少荣入读天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半年后和导师商定自己的博士论文做机器人方面的课题,师从国内两位机器人界的资深专家——天津大学的彭商贤教授和南开大学的卢桂章教授。当时南开大学已有机器人开放实验室,卢桂章希望谢少荣能过来帮手,这样读博士期间,她可以有两年时间在南开大学度过。天津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侧重于机械,而南开大学的机器人研究则侧重在控制。就这样,谢少荣在两个团队中都得到锻炼。
读书时期,谢少荣是出名的工作狂。她经常拿着一袋面包,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到图书馆闭门时才离开。谢少荣博士论文答辩结束时,正逢863计划项目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由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副校长龚振邦教授担任。谢少荣也因此有机会到上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为了到上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谢少荣放弃了华为公司的高薪工作。
谢少荣记得,2001年3月,她到上海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时,上海大学先进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研发团队已是国内率先开展无人机研究的团队之一,他们研究的对象包括超小型无人旋翼机。
两年博士后出站后,谢少荣留校工作,2003年她被聘为副教授,加入机器人团队参加研制水下机器人。无人艇也称“水面机器人”,是一种无人操作的水面舰艇,主要用于执行危险以及不适于有人船只执行的任务。
研制首艘无人测量艇
工科科研团队往往是男性的天下。自从投身无人艇研究开始,出去开各种项目会议,谢少荣经常发现一屋子人中只有她一位女性。她早就习惯了别人惊诧的眼神。
2013年,谢少荣研发的“精海1号”无人艇一炮走红。这年2月,它随中国海事166海巡船赴南海巡航,承担了对南海诸岛礁海域的测量和检测任务,不仅完成了对南海西沙及南海诸岛礁的水下地形地貌及水文情况的测量,还完成了勘察相关航路、检验海图等航海资料准确性的工作。“它是首艘装备于中国海事局海巡船的无人艇,也是中国首艘海洋无人测量艇。”谢少荣自豪地说。
在谢少荣眼中,“精海1号”就像一个怀胎十月的婴儿。
因为“精海1号”是团队自筹经费研发的,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从得知中国海事局有岛礁海域海图测量需求后,团队从2009年至2013年进行研发、调试,直到2014年中国海事局订购“精海2号”无人艇,长达四年的时间内,他们都是自筹经费。这段时间,团队的压力其实非常大。如果技术攻关未果,最后研制出来的无人艇达不到要求,那前面几年的投入可能就打水漂了。
名气打出来了,订单也纷至沓来。2014年中国海事局立项1200万元委托谢少荣团队研制“精海2号”。当年10月,“精海2号”无人艇装备“雪龙号”,跟随第31次南极科考探测罗斯海域。长约8.5米的“精海2号”无人艇探明了南极罗斯海域12平方公里水域下地形,并制作了1:5000的大比例尺海图。
岛礁海域测量事关国家经济建设、领土完整和国防安全。此前,我国海图测绘主要依赖海巡船及渔民的小渔船,但其普遍吃水深度在4米以上,一些岛礁根本无法靠近,复杂海域的环境监测也常因海巡船吃水深而受阻。从而导致浅海及岛礁海域一线数据长期缺失。经过两年的攻关,谢少荣研制了吃水仅0.35米的能够自主航行、自主避障、自主作业的无人测量艇。
谢少荣的这一技术突破很快在实践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国家海洋局立项1000万元委托团队研制了“精海3号”无人艇。“精海3号”搭载在国家海洋局海监船上对岛礁和近海浅水域等水下地形地貌、水文进行探测和自主航道测量;后来的“精海4号”无人艇用于内河湖泊环保、水利、生态监测,拥有独特可靠的自主控制技术算法。如今,中国的无人艇在国际上已经被刮目相看。
不惧海试自嘲女汉子
“精海4号”的设计前后经过了70多版,手绘稿和200多次电子改版才最终定稿。于2015年8月初开始船体开模。从那以后,团队的工人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加班,每天要按照工艺给模具刷玻璃钢,等晾干了再刷下一层。在厂房,即便戴着口罩,船体玻璃钢纤维屑仍会洒在皮肤上,奇痒无比,时间长了,每个人身上都长满了红色的疹子。
谢少荣表示,“精海系列”无人艇实现了中国无人艇在南海巡航和南极科考等关键领域从无到有的应用。项目成果显著推动了海洋无人自主测量艇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系列无人艇更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等多个大奖。
从事无人艇研究8年,谢少荣已经习惯了在海上漂泊的日子,别人都称呼谢少荣是巾帼英雄,但谢少荣却自嘲是“女汉子”。她经常要出海海试,东海、黄海、南海都去过。“我们常常会忘记性别,比男性还要‘上蹿下跳’,经常是晕船吐完了再爬起来工作。”谢少荣笑着说。
由于天气多变,海上测试非常艰辛。无人艇的上盖是个平面式的平台,没有把手,也没有可以倚靠的地方,在艇上进行海试,基本上就是在海面上随着海水的波浪不断晃动。有时遇到大的海浪或风暴,船身就会剧烈摇晃,甚至被打翻,船上的人就会被打翻到水里。
即便是经常在海上漂泊的人,上船不到半小时就会恶心、呕吐,吐到胃里的酸水都吐出来。但在谢少荣看来,“精海”系列将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时不我待,喝几口海水根本算不了什么。
上海世博会初显威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为谢少荣的无人艇提供了施展空间的平台。这次成功也让谢少荣的名字在业内广泛传播,有人称呼她为“中国无人艇第一人”。
谢少荣说,世博园区水域航道宽度窄,船舶密度高,游览船、过江轮渡等船舶往返黄浦江两岸,如何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保障世博园区水域安全,是世博会安保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早在2006年,她的团队就开始将无人艇用于水下安保的技术研究。谢少荣说,2009年2月,世博会进行水下安全监测监控项目国际招标,3月份,团队的多功能扫测艇项目中标。
黄浦江水域浅,为了进行技术验证,谢少荣便开车拉着设备、人员到东海、洋山港、千岛湖、太浦河的水深区域进行调试。在联调联试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几乎每天早上7点出发,晚上深夜才回到上海,没有周末节假日,碰到问题常常会工作到半夜,家里顾不上,孩子没人带时只能带到工作现场。
因为整个团队只有谢少荣有 B1驾驶证,她既是团队带头人,又是司机。常年在海边暴晒,谢少荣的皮肤都被晒脱了皮,整个人也变得黝黑,就算是每天敷面膜也解决不了问题。4个月下来,回到家中,她不仅整个人瘦了一圈,也黑了一圈,周围的同事几乎都不敢相认了。
最终,这项为上海世博会水域安保立下汗马功劳的成果荣膺了2011年上海技术发明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