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5月31日22:25 中国台湾网

分享

“著名专家”曹长青30日上台湾绿营电视节目《政经看民视》谈端午节由来时称,屈原投河是因为怕秦始皇“焚书坑儒”。不过,据资料显示,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当时秦始皇嬴政还没出生。


曹长青,黑龙江人,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8年自费赴美留学,后入籍美国,因长期发表“反中”言论而成为岛内绿营电视台的座上宾。


其实,除了这个不靠谱的所谓专家,台湾还有一些“严肃”学者一本正经的研究,实际上却在误人子弟、害人不浅。(又或者是别有目的?)(以下文字摘录自《闽粤移民与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研究》,邓孔昭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版)


近些年来,岛内有人刻意淡化两岸民俗的密切联系,如台湾民俗工作者刘还月对台湾端午节的习俗与传说的改写。他说:“台湾龙舟赛其实与屈原无关,主要是习自平埔族人。”

事实真是如此吗?


据台湾学者研究,端午节与龙舟赛二者的关联,其实并非完全地叠合,而有各种因地制宜的可能交集,所以“端午不必竞渡,竞渡不必端午”。然而,在台湾,龙舟竞渡却是端午节中主要的民俗事象之一,具有大众集体狂欢娱乐的特点。


那么,


台湾龙舟赛始于何时呢?


台湾龙舟赛真的“主要是习自平埔族人”吗?


要弄清这两点疑问,得从刘还月关于端午节的书写谈起,现摘录一段其书中关于台湾龙舟赛起始时间的文字:


台湾地区端午节俗中,最热络、最受欢迎的龙舟赛会,相传始于清乾隆廿九年,台湾知府蒋元焄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举行一场仿大陆龙舟赛的女子划船比赛,自此以后,除“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舢板渔船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彩,土人亦号曰斗龙舟”(王必昌《台湾县志》)外,更有从“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各寺庙及海岸各船鸣锣击鼓,名曰龙船鼓,谓主一年旺相。”(王必昌《台湾县志》)


上述所引文字,有两处基本史实错误:第一,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间,任台湾知府的是蒋允焄,而不会“蒋元焄”;第二,乾隆十七年(1752)王必昌的《重修台湾县志》是不可能“预言”台湾的赛龙舟“始于”乾隆二十九年的。《重修台湾县志》中确有斗龙舟这样一段记录。这只能说明,台湾斗龙舟的历史早于乾隆十七年,而不可能是“相传于乾隆廿九(1764)年”。遑论康熙三十四年(1695)高拱乾所修《台湾府志》中就有闽南移民正式赛龙舟的记载了。


刘还月还以宜兰礁溪上二龙村淇武兰和下二龙村仔尾之间的龙舟赛会为例,得出“台湾龙舟赛主要是习自平埔族人”的论点。


通过查证资料可以知道,就行政区划沿革来说,宜兰礁溪乡二龙村就是清代噶玛兰(更早称蛤仔难)村社的淇武兰社。噶玛兰人“于夏、秋时,划蟒甲,载土产(如鹿脯、通草、水藤之类),顺流出近社之旁,与汉人互市”,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


刘还月还在其1989年出版的书中写到,“二龙村的龙舟赛,传已近两百年历史”,就是说,最早在1789年前后,二龙村才有龙舟赛。可是,即使按照刘还月自己在另一处所说的台湾赛龙舟相传始于乾隆廿九年(1764)的说法,汉人在台湾的赛龙舟活动也比二龙村的龙舟赛早了30多年。怎么就能得出“台湾龙舟赛主要是习自平埔族人”的结论呢?


郑氏时代,就已经有台湾赛龙舟的记载,而且是在汉人端午节那天进行的;在清代台湾地方志史料中,更加清楚记载了赛龙舟习俗是由闽粤汉人带到台湾的。


……


除此之外,台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节俗活动,比如做尾牙、送神日祭灶、行香、拜天公等来自闽粤等地的民俗,却被刘还月等人突出强调是在台湾发展出的独特性,已“完全代表这个土地精神的海洋文化”。


其实,闽粤地区做尾牙的习俗由来已久,史料中记载“腊月十六日,商贾皆祭土地神,牲醴极丰”、“岁每月朔望后一日,贾人及胥役工匠之属,备酒殽祀神,谓之做衙”。关于闽南人具有浓郁的海洋人文精神和冒险进取、航海、重商的海洋性格,学术界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积累,台湾的节庆民俗不过是具有“海洋文化”色彩的闽南人移植过去而已,这怎么能算台湾原创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今日台湾”】

责任编辑:陈智勇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方寸:恒大在烧钱上不再全心全意
  • 六一儿童节,让校园欺凌远离孩子
  • 西汉用什么打败了匈奴
  • 触犯贾母核心价值观贾赦遭贾母唾弃
  • 《有毒蜂蜜》:爱情是彼此的砒霜
  • 有没有一个人,曾让你卑微成狗
  • 刺激!新西兰体验高空跳伞与蹦极(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