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9月13日10:47 中国新闻网

分享
    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家庭教育中,妈妈因何焦虑,爸爸为何“缺席”?要不要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自己的教育观念与家里的老人有冲突怎么办?

  日前中信出版社推出的《这样做父母就对了》一书,汇集了李中莹、张怡筠、赖佩霞、林紫、简·尼尔森、苏珊·佩罗等国内外心理学大师、专家亲述亲子教育中的19个痛点解决方案。用主编刘萍的话来说,“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她坦言,书中一些观点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例如: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比厌学更严重的,是父母对待厌学的态度;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想起父母。自杀者心中有父母时,他就不会选择死亡,只有心中已经没有人值得他留恋时,他才会失去生存的动力。

  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王健直言,通过自己多年接诊,他发现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很多父母秉持错误信念、缺乏共情能力,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被接纳的环境。”他告诫父母,只关注学习,会毁了孩子的情商和人生;而关注与陪伴,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父母在管理好自己情绪的同时,要多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特别之处,并与之共情。

  来自台湾地区的心理学家邱丽娃则深情呼吁“做了父母,也别忘记自己曾是小孩。我们要努力贴近孩子最真实的状态,去了解他,支持他走自己的路。”

  至于在隔代教育方面,美国的心理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给出的建议也十分接地气:和老人沟通时,别忘记要先建立情感联结。例如,爷爷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妈妈认为这样不好,需要和爷爷沟通这件事情。妈妈首先要感谢爷爷对孩子的爱,然后再和爷爷、孩子三个人一起商量,什么时间买玩具、去哪儿买玩具、买什么玩具、买多少玩具这些具体问题,这样,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如果没有先建立情感联结,急于解决问题,那么爷爷就可能会直接拒绝:“有什么好商量的呀?我给自己孙子买玩具,还需要经过你们同意?”

  该书主编刘萍认为,在现代社会,心理学应该成为为人父母者的标配。否则,家长们只会为孩子的行为问题苦恼,却不了解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而这样的了解,是走进孩子内心的钥匙,也是解决问题的法宝。“当我们了解了儿童发展成长的规律,了解了亲子教育的大原则,就不会在细枝末节上去纠结,自己的心态也可以更平和、更从容。”(完)

责任编辑:马骁潇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程序员之死:比老实更致命的是什么
  • 程序员被逼死:道德指责难掩现实残酷
  • 大英博物馆展:元青花盘的前世今生
  • 秦观:雨打梨花,落下一片孤寂
  • 聊聊香港最经典色情片:挡不住的风情
  • 如何有效防范网络骗婚?
  • 这里只1辆出租车,却被评最值得旅行地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