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雨滴儿”,有学有爱有陪伴

“雨滴儿”,有学有爱有陪伴
2018年02月09日 07:58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肖海群 陈岚

     家长孩子的困惑:四点半后去哪里

    学校放假,“雨滴儿”不休息。2月8日,长沙市雨花区同升湖街道古樟树社区,雨滴儿成长乐园中心,小年甜蜜派对活动快乐上演。30组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烘焙面包。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四年级学生小妮(化名),也和大家一样,在父母的陪伴下,参与甜蜜配对,开心极了。

    小妮是“雨滴儿”周末一对一家教的受益者。小妮家里离学校远,父母都在上班。以前放学后,她常常没地方去。2016年3月“雨滴儿”成立,小妮成为第一批学生。每天放学就到这里来做作业,接受老师辅导。

    在城里,像小妮这样的“空巢儿童”很多。“四点半”放学后去哪里,困扰着城市的不少家庭。除了“空巢儿童”,还有特殊家庭的孩子,比如,离异家庭、隔代教育家庭、突发事件家庭、父母都是残疾人的家庭等等。这些家庭的孩子,回家可能没问题,可是教育是个问题。谁来辅导他们的功课?谁来关心与他们的心理沟通?

    家住同升湖街道鄱阳小区、今年8岁的涛涛(化名),由于特殊原因,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长期的隔代教育,加上困难的家庭条件,造成了涛涛内向、孤僻的性格。不爱和人说话,还常常离家出走,找不到人。

    “我们街道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区域,仅园区就有7.3万务工人员。”同升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建介绍,“这些人员孩子‘四点半’后的教育问题,是个大问题。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可以选择附近的托管机构,可是对于那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怎么办?这是个难解的结。”

     携手创办雨滴儿:帮助辅导给予爱

    能否办一个公益教育机构,来帮助这些“空巢儿童”和特殊家庭的孩子?2015年,同升湖街道有关部门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无独有偶,爱心人士张岚也想到这个问题。

    1998年毕业于湖南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张岚,拥有近20年的英语教学和心理辅导经历,并经常参加公益活动。2013年带着女儿回到长沙的张岚,在陪伴女儿学习的过程,深刻体会到“四点半后去哪里”问题的重要。

    2015年底,一个偶然机缘,张岚和同升湖街道团委走到一起,携手开展一次家访。近10天时间,30多个特殊家庭,一个个触动心灵的故事,震惊了张岚,震惊了每个进行家访的人。

    两者决定一起创办公益教育机构——雨滴儿成长乐园中心,来帮助这些家庭和孩子。

    街道投入10万元,对所租的地方进行了精心装修,添置了书籍和吉他、古筝等。街道惠民基金管理部门、区民政局等也伸出援手。附近的长沙理工大学志愿者,更是倾注极大热情,纷纷前来担任教师和辅导员。

    辅导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对一辅导、四点半课堂、趣味课堂、主题活动等。

    一对一,针对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四点半课堂,是兴趣课,比如,吉他、非洲鼓、羽毛球、丝竹民乐等。趣味课堂,是实践活动,包饺子、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

    每两周一次的主题活动,主要针对家长和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比如,清明节前,他们举办“追溯清明传说”活动。针对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举办“通往‘麻省理工之路’家庭教育讲座”等。

    重视国学教育,每次集中上课的前15分钟,开展经典国学诵读和讲解。

    “不论每天放学后,还是周末,抑或是放假,雨滴儿都不休息,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我们都尽力提供帮助。”张岚介绍,“在这里,孩子们有学有爱有陪伴。主题活动,更加是开放的。除了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还会邀请更多的学生参加。”

    春风化雨细无声:自信快乐日见长

    “张老师,非常感谢您,雨滴儿让我找到了自信和快乐。”前不久,张岚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的主人是现年12岁的萍萍(化名)。

    生活在长沙城郊的萍萍,家庭比较特殊:父亲在附近一家酒店做维修工,妈妈因小时候得脑病留下后遗症,神智不是很清。家里还有一个妹妹需要父母照顾,萍萍从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特殊的家庭和长期的隔代生活教育,让萍萍心理变得有些异样,人非常内向、孤僻,不爱与人说话。如今,她变得活泼开朗了,也喜欢与人交往、说话了。

    在雨滴儿创办的近两年里,可以说,每个在中心接受教育和辅导的孩子,都充分感受到了温暖和成长,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10岁的欣欣(化名),父母均患深度眼疾。每次学习上遇到问题,欣欣得一字一字念给父母听。然而,很多时候,欣欣念半天,父母也不懂。父母讲半天,欣欣还是不知道。时间长了,欣欣与父母之间存在很大心理沟壑。欣欣变得内向,少与人交流、沟通。

    2016年3月,欣欣成为雨滴儿第一批学生。在这里,每天下午放学后,老师们给她讲解作业。周六,和同学们一起上国学课,参与趣味活动。每两个周日一次的主题活动,欣欣也常常不愿落下。如今,欣欣变得快乐了、自信了,能主动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最初只10几个孩子,现在30多个。”志愿者张青昀说,“每个孩子都很喜欢这里,一些孩子待在这里都不想回家。”

     点评

    “四点半”非小事

    姚学文

    城里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四点半”放学后去哪里?这,不只是个别家庭的事情,就像农村的留守儿童一样,已成为一个社会课题。这个课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少隐患。

    近年来,城市“飞速发展”的后面,尾随着“甜蜜的负担”。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愿把孩子留在老家,选择带在身边一起生活;然而,由于工作太忙,孩子又只能寄宿或由老人照顾。更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尤其缺少应有的关爱。据调查,长沙有所小学,外来务工子女就有167人、父母离异子女16人、隔代抚养子女2人,占总人数的30%。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交流、沟通和陪伴,心灵孤寂,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这无论是对于孩子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和谐,都十分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重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民间人士伸出关爱之手很重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尤其重要。

国学雨滴欣欣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