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全国两会首次开启的“代表通道”,迎来了两位“工匠”。
郭锐,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钳工首席技师,便是其中之一。
“我出生在一个铁路之家,我的祖辈、父辈都是铁路工人。能像他们一样亲手制造火车,是我从小的梦想。也正因为这个梦想,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那200秒钟,郭锐紧张、激动又无比自豪。
火车梦,一直萦绕着郭锐。20年光阴,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高铁工匠”。这种跨跃是如何实现的?从郭锐的奋斗故事中,我们来寻找答案……
“沾了时代的光”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这一天,“和谐号”CRH动车组列车首次亮相。至此,我国铁路最高运行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部分区段时速250公里。
4月11日,孩子出生第8天,郭锐作为优秀的技术工人,被派到北京为动车运营提供技术保障。
“和谐号”分为5个系列,其中一个就由郭锐所在的中国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2006年,四方公司与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合作,引进200公里动车组项目,郭锐进入位于青岛棘洪滩的转向架分厂工作。
当时,他听很多人说, “高铁搞好了,会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一个标志性产品”。来到一个更大的舞台,郭锐为自己感到高兴。
他主要是从事转向架生产。“转向架之于高铁就像双腿之于人体。”郭锐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腿如果没有残疾,就会跑得很快。如果这个腿有了毛病,就麻烦了。尤其是在奔跑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会非常危险。”
转向架虽然看着比较小,但是几乎所有的轴承都集中在这儿,比如轴箱轴承、齿轮箱轴承,还有制动装置、电机、驱动装置。由此,转向架既是行走部分,也是驱动部分,对精度要求很高,装配精度需要控制在0.04毫米以内。
在引进国外技术时,郭锐发现外方专家只会说明装配方法,对涉及装配的关键技术却守口如瓶。为了真正掌握这门技术,不服输的郭锐开始自己探索。短短两个月,他就和同事们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让外方专家惊叹不已。
这期间,郭锐先后从事了200公里转向架构架研磨,200公里转向架正、反装,200公里、300公里转向架落成、试验,提出5项装配工艺,获得5项技术专利,解决了多个制造中的技术难题。
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当晚8点30分,看着“和谐号”列车在奔驰一天后平稳驶入车库,郭锐难掩激动,泪水夺眶而出。
如今,他和他的团队装配出的高速动车组超过1000列,安全运行超过16亿公里。
从拥有第一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津城际高铁,到高铁走出国门、奔驰在数十个国家,从“和谐号”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高铁在不断突破自我速度极限的同时,也将高铁背后的“大工匠”送抵众人的视野。
“我并不是最好的,只是沾了时代的光。”诚如郭锐所言,时代发展推动着每一个人前行。
“必须有钻研的精神”
在他童年时期,身为钳工的父亲总是会用手中的工具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物品。在郭锐眼中,这些工具就像玩具一样吸引着当时的自己,让他“手痒痒”。“我爸怎么干,我就怎么学,耳濡目染就看会了。”
仿佛遗传了父亲的巧手基因,9岁那年,郭锐趁父亲没在家,花了一个上午,仅凭几件简单的工具就将铁皮边角料打造成一只铁桶。他记得父亲曾评价过,这只铁桶的铁皮弯曲、窝边和咬合堪称完美,毫不逊色于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虽然父亲也承认郭锐是一个学习钳工的好苗子,但他初中毕业后对父亲袒露了想报考四方机厂技校做钳工的心迹时,却遭到了反对。
“当时,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别当工人。”父亲希望他能继续读高中。拗不过郭锐对于学习钳工的执着,同时也有对他天资的几分试探,父亲后来还是同意了。
1997年,19岁时,郭锐就从技校毕业进了工厂,跟着师傅学手艺。 “师傅”这个词在郭锐心中颇有分量。
“我的师傅50多岁,是厂里的技术大拿, 能解决很多生产难题,所有工人都崇拜他,厂里领导也器重他。”师傅的严格让郭锐一直记着,“他经常教导我必须有钻研的精神,必须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成为师傅这样的人”,像一枚种子落地生根。如今,郭锐也是厂里的资深师傅了,他带出的徒弟中,有11人成长为高级技师,12人成长为技师,13人成为中国中车核心技能人才。
“技术工人的成长离不开‘传帮带’,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离不开领军人才的引领。” 这让郭锐深有感触。
2002年,第一次参加技能大赛,郭锐拿了青岛市的第二名。讲起当年事,荣誉等身、4夺青岛“钳工状元”的他倒是轻描淡写——
“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要比别人多想多干多琢磨,不能怕苦怕累。当年住单身宿舍,几乎每天都泡在工厂里,早上7点半上班,我一般7点之前就到了,下班以后也经常待在车间里。同等情况下干一个产品,别人可能两个小时干完了,我两个小时也能干完,不过我会更加追求产品的品质,让自己做出来的产品成为精品。生产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可以当天解决,也可以明天或者后天解决,我肯定要在当天解决,想不明白就不下班。”
“现在回想,正是这种工作习惯,更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郭锐重复了一遍这句话。
“要忠于自己的事业”
2015年,中国中车成立,承继了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的全部业务。
时间往前推4年,郭锐评上了中国南车首席技师,其后两年,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郭锐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赋予了郭锐一方舞台,带徒创新、解决难题,这些都让他乐此不疲。有数据显示,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完成了192项攻关课题,发明了140项应用在生产线上的“绝招绝技”,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被需要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话题围绕着郭锐提出的“忠诚度”逐渐展开,“最本质的就是要有责任意识,要忠于自己的事业。”
“忠诚度”蕴涵深意并不止于此。与企业文化和对人才的重视,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中国中车围绕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建立晋升和激励体系,其中培育适应精益制造的高层次技能人才方面,设有中车首席技能专家、资深技能专家、技能专家以及公司技能专家、首席技师、技师等多个层次。
2016年,经过评定,像郭锐这样位于“塔尖”的首席技能专家,在中车10万多名工人队伍中,有19人脱颖而出。首席技能专家的待遇相当于副总工程师,每个月能领到3600元补贴,其他层次同样有相应的补贴。
郭锐期待的是,在各行各业,技术工人在大家眼中都能成为一项体面有尊严的职业。“让技高者多得、多劳动者多得”,中国中车像是一片试验田。公开资料显示,中车拥有教授级高工1200余人,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8800余人,中华技能大奖6人,全国技术能手90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59.2%。
“我是众多技术工人中的一分子,靠着这些年坚持与奋斗,站上了一个被人关注的舞台。”郭锐告诉记者,他的两会话题不曾离开技术工人的培养与成长,如何激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获得更大发展和进步。
2017年8月18日,中国中车“高铁工匠”揭晓,郭锐名列58人名单之中。
从1997年当学徒工,到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20年奋斗时光,成就了郭锐人生的高度。(本报北京3月18日电)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个税起征点将会提高多少?李克强回应
- 【 军事 】 台军导弹欲拦我军绕台战机 被曝是40年...
- 【 财经 】 你在买奢侈品,他们在买奢侈品公司
- 【 体育 】 C罗连夺葡萄牙足球先生 穆帅亦获奖
- 【 娱乐 】 言承旭进林志玲香闺?结果又是乌龙
- 【 科技 】 苹果无人驾驶道路测试车达45辆
- 【 教育 】 点赞!22岁中国小伙解决世界物理难题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