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视野| 赵雅文:国际传播重在强化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视野| 赵雅文:国际传播重在强化中华文化认同
2018年03月25日 14:34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未来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交往、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他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出访、交流活动中经常围绕中医药、儒学、书法、中餐等主题进行交流,特别是和夫人的中式着装,更是成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取得极佳国际传播效果的典范。

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对内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对外也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祖国统一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的重要目标,国际传播肩负着重要使命,强化世界范围内“与我们对话的他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进行相应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建设,是面对世界各国人民提升传播效果和传播接受度的有效手段。

一是强化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朝代,如汉、唐、宋、明。提升国际传播接受度,不仅要强化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也要在海外汉学以及一切心仪中华文化的世界各国人民心中强化对中华历史的真挚情感。国际传播在传播当代内容的同时,也应多传播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历史成就和辉煌文明历史,如敦煌、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二是强化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实践伦理成熟,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发展出了独特的伦理体系。中国以孝敬为本的家庭伦理、以忠信为本的人际伦理、以和合为本的社会伦理,这些对西方国家以个人为本的伦理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对世界各国人民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提升国际传播接受度,有必要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以家庭和美、人际和谐为本的伦理文化,让其认识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修身养性的道德理想,例如家风家书、尊师重教、春节礼仪等风俗的传播,就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强化中华文化的审美认同。中华文化在艺术审美上具有巨大魅力,诗词曲赋、琴棋书画、茶道香道、瓷器丝绸、华服美食等,这些极富艺术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具有浓烈的东方魅力,历来为西方社会和西方消费者向往。但一项由北京大学团队在海外多国进行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则显示,在当下外国受众获得有关中国信息的主要渠道中,高居第二、三位的竟然是“中餐馆”(25.8%)和“中国商品”(24.6%)。提升国际传播接受度,一定要充分借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艺术审美的认可,一方面要提升中国消费品上所承载的审美内涵,另一方面要重视京剧、书法、诗词、太极、汉服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

四是强化中华文化的哲学认同。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是中国哲学极具魅力的重要源头。与西方哲学相比,东方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更关注现实和人生,关注自性的觉醒、心灵的充实和人生的圆满,具有务实精神和人文关怀。提升国际传播接受度,要充分利用中国哲学思想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国际传播的接受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国际发展空间。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原标题:国际传播重在强化中华文化认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何迪雅  排版编辑:刘星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