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良渚考古八十年》

《良渚考古八十年》
2018年06月08日 07:10 新华日报
原标题:《良渚考古八十年》

作者:刘 斌 林留根 陈 杰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神王之国: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

渚,意即水中小块陆地。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市郊西北部,水网分割着田野,其间矗立着座座土丘。世居此地的百姓将它们以“山”命名,似乎口气略大。而在考古学家的眼里,这些土丘确实称得上中国史前文化的奇峰。

反山、瑶山遗址跻身“七五”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汇观山遗址、莫角山遗址、玉架山遗址、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又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支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域,贡献了六个“十大”奖项,这并不多见。

良渚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祭坛)等一系列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在浙江省博物馆,一件重约6.5公斤、外方内圆、刻有“神徽”的玉琮引人注目。良渚先民认为玉是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稀有的矿物,因此用玉来祭祀神灵,表现王权。而在长江下游地区,从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漆器甚至陶器上,我们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这就意味着先民有统一的信仰崇拜。

在莫角山遗址,沙土广场、房屋地基、石头台基等遗存重见天日,人们这才发现,它名为“山”,其实是一座由228万立方米土方人工堆筑而成的宫殿地基。四道下垫青泥、上铺石块、再用黄土堆筑,宽约40至60米的城墙遗址,让一座3平方千米的古城重现人间。

在古城西北方向,1条长堤和11条短坝组成了规模巨大的水利系统。其中,老虎岭水坝的剖面显示,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制成“泥包”筑在坝体关键部位,以增加抗拉强度。回到古城内,多处厚实的碳化稻谷堆积,又见证了良渚古国的农业支撑。城内只有贵族和手工业者,这就意味着良渚古国有权向周边征集充足的物资。

几代考古人的工作,让世人重新看到了一个存在于5300年前到4300年前的古代王国。以宫殿为主的王城有3平方千米,王城外围核心居住区有5平方千米,水利系统所直接保护的范围有100多平方千米,巨大的工程体现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力。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