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独家述评 | 端午手艺,家国情怀

独家述评 | 端午手艺,家国情怀
2018年06月19日 13:30 新民晚报作者:新民
原标题:独家述评 | 端午手艺,家国情怀

孙绍波/画

姚丽萍/文

昨天,端午。

中华传统文化中,端午是很特别的符号。包粽子,是一门端午手艺;做香袋,也是一门端午手艺。这些手艺,看似平常,却足以寄托家国情怀。

端午,为何要包粽子?为了怀沙沉江的诗人。中华诗歌,自《诗经》起,灿若星辰,为何屈原独树一帜?怀沙沉江的诗人,为何能让一个习俗流传千百年?

回望历史,千百个端午节里,人们怀念屈原,因为他是最有风骨的诗人。两千多年后,诗人余光中说:“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天下诗人的骄傲”,或许想不到,历史发展到某个时候,会流传一种说法:屈原为楚国“怀沙”,算不得忠贞爱国,迂腐而已,怎么能被当作万世楷模?这种“颠覆论”推而广之,连带岳飞也被质疑算不算“民族英雄”?然后,各种“颠覆解读否定热”甚嚣尘上。当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英雄颠覆论”更一度在网络空间肆意狂欢。

八卦为何这般热闹?戏说历史,就能证明戏说者见识高明?究其根本,历史虚无主义,不止是博取利益的工具,更可沦为消磨民族精神、扼杀价值认同的帮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创造要发展,靠的是薪火相传、鉴往知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不曾断流,传承至今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即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主义担当。民族英雄人物,无论历史上的,还是现当代的,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丰碑,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爱国主义,当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国家战略,时代更不能容忍所有对民族英雄的亵渎。所以,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屈原一根傲骨,端午成了法定节日;岳飞的《满江红》一直“红”到今天。

如果说,千百年来,人们以包粽子这门手艺传承爱国主义的端午文化精髓,那么,做香袋,折射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生不息的活力,是文化自信朴素而深厚的民间根基。

65岁的市民李伊文擅长做香袋,人称“香袋李”。十多年前,李伊文曾担心,将来还有多少人会买香袋、做香袋。如今,“香袋李”深信——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文化自信,都更看重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做香袋,这门端午手艺,有前途,有价值,有意义。

李伊文做香袋,是半路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年端午,女儿从外面带回一只小香袋,笑问妈妈会不会做。李伊文看了看说,这有什么难的。那时候,李伊文正打算自己创业,那就做香袋吧!在离家不远的菜市场,她支起了一个小摊位,挂出各色香袋。此后,龙华、豫园都成了她展示手艺的地方。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李伊文的香袋作品在三山会馆展出,市收藏协会为她颁发了证书,表彰她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那张证书对她的称呼是“李伊文先生”,做传统手工艺,能被称“先生”,很光荣。

这些年,“先生”带了徒弟,更多人学会了这门精巧的端午手艺。在豫园,前来购买香袋的不只是中国人,李伊文学会了常用的英语、日语、韩语。她还发现,人们买香袋不止在端午时节,春节前后,香袋也热销。每个农历新年前几个月,“香袋李”就开始设计“生肖香袋”。鼠年是老鼠香袋,牛年是小牛香袋,虎年是老虎香袋……一根针、几片布、一点香粉的合作,就成了各式各样的布艺生肖——“香袋李”的指尖创意,将端午的“嗅觉记忆”延伸到了四季。而豫园,是“香袋李”的创业平台,更是她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舞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去年端午到今年端午,“香袋李”做了成千上万只香袋,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这门端午手艺,让一个普通人在非遗传承中收获人生价值,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很有获得感。

就这样,包粽子,做香袋,寄托了家国情怀的端午手艺让这个节日别具一格——没有哪个传统节日像端午这样活在人们的舌尖上、鼻尖上、指尖上——粽子、艾草、香袋,都让这个节日丰盈饱满,生机勃勃。

我要爆料联系电话:021-22899999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屈原香袋手艺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