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可以吃喝的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可以吃喝的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2018年06月26日 04:38 山西新闻网
原标题:可以吃喝的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先生,您是明早8点的手术,今晚12点以后不能吃饭、不能喝水。”这是一段手术患者术前听过的最普遍的对话。“手术麻醉前禁饮食6-8小时”是麻醉医生对患者教科书式的要求,这个临床上的“钢规铁律”只为减少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反流、误吸的发生。很多病人对麻醉前不能吃饭和喝水不理解、不明白,有部分病人和家长生怕委屈了自己和孩子,甚至有的人认为在手术前要吃得饱饱的,才能更好地“耐受手术”,饿着肚子是会受不了的,因此,有时由于病人或家属不听医师的劝告或忘记了护士的嘱咐而在手术前吃东西,而不得不停止手术,择期再做。这会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烦恼。长时间禁食还会使患者处于代谢的应激状态,可致胰岛素抵抗,不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这种长时间的禁食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潜在危害日益受到关注。
  有没有一种麻醉方式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手术部位在颈部、四肢或躯干浅表部位,那么一种可以吃喝的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则可以大显身手,尤其遇到急诊饱胃病人时,麻醉医生采用神经阻滞麻醉,使病人保持清醒,有很好的咽喉反射,即使病人术中有返流,也能及时吐掉,不致误吸。
  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可以使感觉神经阻滞,也可以使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共同阻滞,并且一次阻滞时间能满足手术的需要。可谓“真正的打一针的麻醉”。这种麻醉方式并不强调患者禁饮食6-8小时,2-3小时的禁食就能满足麻醉计划的实施。有些神经阻滞甚至不需禁饮食,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极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传统神经阻滞常依据体表解剖标志,采用盲探的操作方式,获得针刺的异感,以定位目标神经,而后进行穿刺。这种神经阻滞的效果常受到解剖变异、肥胖、创伤、个体解剖差异所致体表标志不清,以及患者依从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神经定位不够准确,麻醉药物不能注射到神经阻滞的理想部位,导致神经阻滞效果较差。临床上常采用加大药物剂量的方式,扩大麻醉范围达到阻滞效果,局部麻醉并发症发生率高。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这项技术得到国内外麻醉界的重视。其最大优点为能够无创和可视地实时显示目标区域的解剖结构。相关研究表明高频超声能够让麻醉科医生实时地掌握进针位置及局部麻醉药的分布情况,可提高阻滞的安全性,改善阻滞效果,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因此,对于拟行颈部、四肢及躯体浅表部位的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完美地阻滞相应的神经是很好的方法。可以在患者未禁饮食的情况下施行相应的神经阻滞麻醉,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同时降低医疗费用,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在推行医疗大提速快通道外科的今天,麻醉医生的角色,已从最初创造最佳手术条件,并在手术后即刻将疼痛最小化的医生,演变成为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确保有各种并存疾病的患者得到最佳处理的围手术期医生。麻醉医生的地位越来越高,伴随着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这种可以吃喝的麻醉方式——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满足手术条件的背景下,能给患者带来极好的就医体验,不失为一种皆大欢喜的麻醉。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神经阻滞并不是一种新近出现的技术,当西方医学发展到出现了解剖学、生理学、局麻药的时候便出现了神经阻滞技术,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其在探索、试用、推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早先全凭经验操作,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在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盛行的时候,神经阻滞麻醉几近被弃用,近几年来,由于超声定位技术、神经刺激仪的应用,使得神经阻滞技术既实现了“解剖定位”,也实现了“功能定位”,使神经阻滞麻醉真正地成为“精准麻醉”,同时也由于其“最少的机体干扰、最小的生理影响”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杨保仲

麻醉神经手术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