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浸育中国文化 播种友谊之花

浸育中国文化 播种友谊之花
2018年07月09日 07:11 新华日报
原标题:浸育中国文化 播种友谊之花

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江苏大学近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敞开留学大门,面向基础设施领域培养大批专门人才,留学生规模从2010年的20个国家、150余人,增长到去年的118个国家、2580人,其中学历生1852人,数量居江苏高校首位。

融合开展趋同化教育

“在学校,我喜欢抓住每一个和中国朋友唠嗑的机会,让自己的中文更有味道。春节包饺子、抢红包,端午吃粽子、划龙舟,我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浓浓的爱。”在今年的江苏大学毕业典礼上,来自泰国的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天乐说。

“我们以‘中国文化’为浸育平台,将地域文化与汉语教学相结合,自编出版《魅力汉语》教材,引导留学生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以‘中国成就’为引导路径,带领海外留学生走进企业、走入社区,了解中国技术、感受中国发展、鉴赏中国经验、融入中国社会。”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高静说,学校在海外留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都开启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浸润型”培养模式,培育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中国情”。

探索趋同化管理的融合教育, 江苏大学鼓励中外研究生混合编班,相互学习。“我们学校建成14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700余门英语授课课程,所有硕博项目都对接受英文授课的留学研究生开放。”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丽丽来自津巴布韦,学习成绩优秀,掌握9种语言,尤其精通汉语,先后两次获得来华自费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凭借自己的语言优势,丽丽成为校园“英语角”和“汉语角”的兼职教师,既辅导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又帮助其他留学生学习汉语,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友谊使者。

针对留学生个性开朗的特点,江苏大学建成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特色的“三自”留学生培养体系,鼓励留学生成立各类互助组织,彰显自我、释放潜能,塑造爱校、融校的“江大人”。

定制专门型国际化人才

农业机械化协会是江苏大学留学研究生自发成立的学生社团,在学校海外教育学院和专业学院的精心指导下,两位非洲加纳籍博士生领衔开展调研,联系尼日利亚、加纳、南非、埃及等国的农业部门,写出“一带一路”农业现代化需求调研报告第一分卷(加纳、巴基斯坦分卷)。

“非洲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资很低,尤其在农业加工和农业产业发展中几乎缺失。”中文名叫“生活”的加纳博士,来中国攻读农业工程博士,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农机知识带回加纳加以推广。通过这次深入细致的调研,他不仅提出推进非洲当地农业机械化的建议,也为中国农业装备企业走出去、建立农业现代化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准信息。

去年12月22日,江苏大学“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学院揭牌,以项目化形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定制专门型国际化人才。学院组建“一带一路”订单培训班,开展中外在校生非学历培训,承担国家教育援外培训项目,推进国际人才科研创新和成果创业的孵化与融资扶持。

依托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江苏大学成为全国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接收院校,以“3+1”模式为俄罗斯格林伍德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等单位定向培养流体机械国际人才。目前,29名留学生正在江苏大学参加机械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方向)“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学历教育项目。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介绍,在“一带一路”国际通识课教学模块设计上,跨文化交际、中国新经济概论、国际大工程实操与管理、国际经贸沟通与谈判四门课,不仅成为“丝绸之路”国际人才班的必修课程,同时也供中国本科生、研究生选修或辅修,以此实现“国际人才卓越化、卓越人才国际化”的双赢目标。

培养“中国通”“外国通”

2014年,作为全国电缆重要基地的安徽天康集团,面临国内业务发展困局。在江苏大学印度留学生校友奇拉格的帮助下,天康找到印度本土公司合资,顺利进入印度市场开展业务。

2016年,江苏大学联合中国一拖集团、中国能源工程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淮动力集团等近百家企业(集团),成立了国内首个“1+N”类型的校企合作联盟——“江苏大学‘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我们既要培养熟悉国际规则、擅长国际交流的‘外国通’,也要协助沿线国家培养更多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道路和熟悉中国标准的‘中国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颜晓红说,江苏大学通过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抱团“出海”的形式,将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就业链的全线畅通。

在校企合作方面,江苏大学“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学院突出国际业务实践在人才培养环节所占的比重,派遣中外学生参加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无缝对接。近年来,江苏大学的留学研究生发表SCI论文近300篇,30余名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获奖。 本报记者 王 拓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