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高考作弊的技术含量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05:55 新京报

    作者:舒圣祥(杭州职员)

  在今年安徽省高考期间,宿州市砀山县发生了一起性质严重的集体替考事件。30多名来自省城合肥三所名牌大学的“高手”卷入枪手行列,而当地的中学老师和社会人员充当“中介”,分别在枪手的证件办理和“考务”方面提供一条龙“组织服务”,直到让枪手们顺利地进入考场。(昨日《中国青年报》)

  今年几起高考舞弊事件报道中,“替考”一词多次出现:陕西洋县替考事件,河南郸城县替考事件,云南宣威替考事件……总而言之,“替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风潮。在这个决定命运的中国第一大考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使用着这样的“捷径”走向“成功”而没被挖出来,也不知道有多少莘莘学子正是被这样的“歪风”无情地刮落到独木桥下。

  “我最烦你们这些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电影《天下无贼》里的这句台词,常被我们引用来批判那些粗莽有余而精巧不足的硬招,或者空有架势派头不具实质内容的虚招。在如今这样的知识爆炸时代,“技术含量”成为一种追求,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技术的进步。以高考作弊为例,前些年我们都在关注作弊手段的“高科技化”。为此,各地花费不菲来装备考场,一些高科技的防作弊产品纷纷投入使用———电子信号屏蔽器、手柄式金属检测器、电子监控录像系统,乃至语音颠簸探测器,诸如此类。

  奇怪的是,今年一些地方高考作弊方式却呈现出严重的“复古”倾向———显然,“替考”这种古已有之的作弊方式,应该算得上最原始,也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了。与微型耳机之类的高科技作弊方式相比,直接换人替考的作弊手段无疑方便多了,作弊舒适度也更高了;有些地方直接给监考人员塞两万块钱,那作起弊来简直如入无人之境。

  如果说在“技术含量”的较量上,尚可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话;那么在“没有技术含量”的较量上,是什么导致了作弊者的屡试不爽?事实证明,“没有技术含量”的作弊方式,成功几率似乎更高,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作弊者选择此道。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一悖论告诉我们,作弊主要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如何防止考试管理者和监考人员腐败,其实远远要比防止高科技作弊更重要。否则,把装备精良的武器交给一个叛徒,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每年高考前,考生都要签诚信协议书,其实更该签这份协议的,还应包括那些要求考生签协议的人。

  民间有一句话:锁只能锁君子,不能锁小人。防高考作弊的高科技装备也一样,它只有在君子手里才会起作用,在小人手里则形同虚设。防止高考作弊,光有“技术含量”肯定靠不住,那些高科技产品不足以证明考风的端正,更不值得拿来标榜考纪的严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