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反思黑砖窑经济产生的根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06:05 杭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

  山西“黑砖窑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立即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随着调查处理工作的逐步深入,这一事件所暴露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追问与反思。

  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包括:山西洪洞县这一拐卖童工的非法链条是如何形成的?当地黑窑是否存在“官窑勾结”现象?有没有当地政府官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政府部门如何有力惩处相关当事人以及涉案官员,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不难想象,其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成因。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事件的真相将大白于天下,问题的答案也自然会水落石出。

  与此相关,我认为反思“黑砖窑事件”,还应当追问:为什么黑砖窑包工头如此拼命地降低生产成本,乃至不惜以拐卖童工、拘禁人身自由形式达到目的?换而言之,和事件涉及的社会道德、法律问题一样,“黑砖窑经济”也值得高度关注。

  据昨日《新京报》报道,催生“黑窑童工”的市场根源在于“无序竞争”。报道提到:低门槛加上近乎“稳赚不赔”预期,吸引当地人一窝蜂建窑烧砖;市场的激烈竞争,又使得窑主或包工头最终通过强迫劳动、非法拘禁等畸形手段压榨劳工。换句话说,市场恶性竞争驱使窑主或包工头为了“在狭窄的利润空间攫取利润”,将降低“人力成本”当做了竞争手段。

  这确实是“黑砖窑经济”的根源之一。也让人看到,丧失市场理性的低成本竞争,要么走向伪劣产品经济,要么就是灭除人性,导致类似于“黑窑童工”这样的悲剧。市场上频繁出现的“黑心产品”,可以说是前者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近年来曝光的那些“血汗工厂”,距离“黑砖窑经济”,也不过仅一步之遥。

  还要看到的是,市场恶性竞争的说法并不完整。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砖窑大多层层转包,窑主下面还有包工头,包工头下面甚至还有“黑包工头”。有的包工头自己干活,有的包工头却是不干活甚至不参与经营,而是转包给其他人,从中抽取固定利润。

  这说明当地制砖业尚有一定利润空间,但各种势力参与争利,最后才使得“人力成本”降无可降,导致“黑窑童工”悲剧。进而言之,缺乏市场监管更是“黑砖窑经济”产生的重要根源。报道也提到,当地来自政府的监管实际上“形同虚设”,偶尔来个收钱的,也就几百几千块钱,“再吃吃饭就可以了。”当地政府部门不仅没有起到市场监管作用,反而将砖窑当做违规收费的“冤大头”。——层层分利之下,当地制砖业不走向“低成本恶性竞争”才是怪事。

  总而言之,山西“黑砖窑经济”的产生,不仅在于当地砖窑市场缺乏理性的低成本竞争模式,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场监管缺失,导致市场竞争规则乃至市场道德底线付之阙如。正是在市场规则与政府监管双重缺失下,“黑窑童工”才成为当地“黑砖窑经济”的“极端产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