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菲:某些部委为何总是被审计署点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10:06 长城在线

  作者:亦菲

  近日出台的审计署关于2006年审计报告显示,发改委、文化部等25个部门所属的92个单位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等27.54亿元。此外,环保总局、烟草局、民航总局3个部门多报多领财政资金8489.2万元;南水北调办、海关总署等3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等8.59亿元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民航总局、信产部等机关未经批准却在超标建造楼堂馆所,涉及金额达17.39亿元。(见新华网2007年6月27日电)

  给人们的印象是,除非

审计署不对中央国家机关进行审计,一旦审计,“挪用”财政资金问题总会发生。比如,对2005年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中,共审计48个中央部门,延伸审计274个二级预算单位,就发现违法违规问题55.1亿元,其中2005年新发生8.65亿元。18个部门挪用财政资金达7.02亿元。(见新华社2007年6月27日电)

  比较两个数字,审计2005年18个中央部门挪用8.65亿元,审计2006年25个中央部门挪用资金达27.54亿元。两年相比,2006年比增3倍多。事实告诉人们,在“挪用”财政的资金方面,已呈一年比一年扩张一年比一年严重之势。此种状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

  对于机关而言,挪用财政资金本身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也是一件严重的违规行为。问题在于,这种违规行为为何在某些中央机关不但得不到遏止反而成风?

  众所周知,近年来在中央国务院支持下,

审计署敢于碰硬因而有“铁审计”之誉。表现之一是敢于将审计报告公布于众,尤其是敢于对违规的部委办照“点名”不误。审计“点名”产生的影响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尽管“点名”之后还需相关机构相关制度配套,但是,至少使某些部委违规使用资金问题受到舆论的批评,从而得到收敛。然而,自从2005年实施“不点名”办法后,审计的影响似乎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由于不“点名”,媒体监督就没有一个明确被监督对象,批评也就是含含糊糊无的放矢。一些人们以为天下太平,机关开支不用那么“周身紧”。因此,审计署恢复对问题“点名”做法恐是应对部门违规使用资金其中一个武器。

  应该说,某些挪用巨额财政资金可能不是为着个人,而是为着部门利益着想。也就是说,为着部门利益,一些机关不惜冒犯条规,在财政资金问题上走“挪用之路”。在这里,部门利益被严重地扩大了。部门利益说到底也是扩大了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严重相悖的小团体利益。这种利益观尽管不是明显地表现部门官员个人落袋,但其为部门官员集体谋利益的倾向却是很清楚的。比如,一些挪用财政资金的部门,通过乌龙转凤为部门某些项目提供资金,以便间接捞到好处;一些挪用资金通过“挪用”途径派生出的“利润”也为部门福利增添源头等等。因此,说“挪用”是扩大个人利益行为毫不为过。要遏制这种违规行为,首先要求中央国家机关真正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真正做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模范。

  诚然,部委机关屡屡出现违规使用资金问题不能止于审计“点名”,重要的是健全监督制度,包括查处责任人工作需要迅速跟上,逐一落实。此外,中央财政对部门预算拨款途径也有待深化改革。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预算开支多少,不但要经人大审查批准,还要建立健全人民监督机制。就是说,政府机关花钱要实行民主监督,由人民说了算,才能确保国家资金不乱花,“用在刀刃上”。

  而今,监督逐渐成为社会的政治形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了人民追求目标,因此,强化人民对中央国家机关预算开支监督也是应有之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