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寒冰:夸大威胁是美国传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15:30 环球时报
龙 民 寒 冰 前不久美国“2007中国军力报告”出炉,在报告中美国不仅对中国军力妄加评论一番,还对中国军事意图大胆猜测,称中国考虑采取“先发制人打击”。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自从二战后“国家安全”进入美国战略术语体系里之后,它就成了某种一看就明白、一琢磨就糊涂的词语,像变色龙一样被随心所欲地使用。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威胁”同样如此。对此,我们不妨对美国在冷战期间的作为做一番回顾,其中缘由也就变得十分明白了。 二战结束后不久,乔治·凯南提出,“苏联的目标是扩张,其行为的根源是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俄罗斯需要夸大外部威胁来营造内部团结”。然而,美国学者罗伯特·约翰逊指出:“凯南所说的,也正是美国行为的根源,夸大威胁是美国的传统。”纵观二战后美国有关安全环境分析的代表性文献,可以看到,美国对安全环境判断的主要特点是对威胁的夸大,包括对主要敌国的客观能力和主观意图的夸大和扭曲。 1954年,美国空军提出让公众大吃一惊的苏美“轰炸机差距”。美国空军估计,至1959年苏联可能将部署1400架远程喷气式轰炸机。事实上,到1962年苏联才有不到200架远程轰炸机。1960年,五角大楼又提出苏美“导弹差距”,预测到1961年苏联将拥有1000枚洲际弹道导弹,事实上,到1961年苏联才有4枚洲际弹道导弹。上述每次事件不久,都发现美国军方公布的是假消息,苏美根本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但美国公众已为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1987年,五角大楼提出,“核弹头的相对技术水平正在显著发生有利于苏联的变化”,而此时苏联正在单方面执行18个月的停止核试验倡议。 那么,苏联真的有进攻西方的意图吗?很多学者早都提出,苏联进攻西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非常遥远”。“一个基本的理由是,没有证据表明苏联曾经有进攻欧洲的意图”。1947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苏后认为,“俄国被摧残得触目惊心,非常疲惫,不是处于可以发动战争的状态”。苏联保持大规模军力和战备态势的目的,是在一旦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争取缓冲区,减少损失。也就是说,苏军的这种态势是为了防御而不是为了主动进攻。可以说,冷战期间所谓的苏联军事威胁,不仅在实力上被严重夸大了,在意图上也是被严重扭曲了的。 事实上,美国夸大威胁行为的根源并不在于美国外部,而在于满足美国内部的“军事、石油、金融、工业、政治、媒体、学术”复合体的利益。正像美国学者卡尔·博格斯所说的,“1946年总统大选标志着军事-工业-政府关系的第一个真正胜利。随着‘五角大楼系统’成为‘美国的生活方式’,冷战共识意味着任何对军事的质疑都将被视为非美国的、甚至背叛。当前正在呈现的画面是整个国家的福利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以实力求和平正在把我们导向悬崖的边缘。军事凯恩斯主义服务于美国的地缘政治设计和精英特权,不仅保证了巨大的国内商业利益,而且在国外支撑了尽可能自由的全球投资和市场控制。” 这个复合体和整个机制的观念指南与运转策略,就是“夸大的威胁”。夸大威胁的实质意义是提高了对能力的需求,因而提高了对资源的需求。如果威胁是紧迫的和巨大的,那么对资源和能力的要求也是紧迫的和巨大的,因而扩大军费开支就有了正当性。可以说,威胁是个说话办事的由头,是美国权势集团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美国国内进行政治动员的手段。提高军事能力是美国权势集团争取经济利益的途径,同时也是控制世界局势的实力根基。每一次夸大威胁的结果,都是美国又一轮大规模军备建设的开始。美国职业军官团体、军工集团及相关政治势力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为了掩盖这个过程,美国权势集团会提出种种说法,对美国内外进行战略欺骗。长期的宣传、误导和带有各种各样学术包装,会带来认知和心理上的影响,以至于美国国内外的许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上的“主流观点”所蒙蔽。 实际上,美国权势集团应该“感谢美苏冷战的好时光”。苏联这样一个全球性战略对手的存在,为美国权势集团谋取利益、扩充军备、对外干涉、实施对盟国和第三世界广大地区的控制提供了便利借口。这种全球性战略对手消失之后,美国权势集团夸大威胁、实施战略欺骗以及对国内进行政治动员的难度大大增加了。“人道主义干涉”也好,“恐怖主义威胁”也好,终究没有苏联这种全球性战略对手有说服力。他们的一个办法是,虚拟一个“当前没有、但未来肯定会有全球性势均力敌的战略对手”。比如,中国。(作者是研究军事安全与战略的学者。)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