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安:对香港的期待应当超越1997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05:31 东方早报

  作者:周庆安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从开始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是作为一个行使主权的符号存在着,也是作为一个久违的反帝反殖民胜利符号存在着。当时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香港的政治制度、香港的经济形态甚至香港的社会文化。但对我们来说,“香港”这个关键词就意味着百年屈辱,意味着民族独立和主权自决。在当时,这就已经足够了。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十年时间足以改变一个符号的属性。尤其是在香港更加密切地与内地形成了经济、文化甚至是政治上的互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内地人通过“自由行”了解香港,越来越多的人踏入香港,而与此同时,香港人对于内地的认同感也在快速提升。那么十年之后,当我们庆祝香港回归纪念日的时候,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香港的符号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这时候,香港已经从一个中华民族独立反殖民的符号,转变成为当代中国学习和实践多种社会管理经验的符号。如果我们还停留在1997年的民族自决狂欢中,将会失去对于香港当前历史定位和发展机遇的把握。

  其实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看待香港的视野中同样存在。为什么《财富》抑或《时代周刊》不会撰写一篇“上海未死”的文章?因为香港之“死”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其在未回归之前的“活”来说的。在西方媒体的语境中,香港仍然被视为一个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主权归属的参照物。甚至当不少西方媒体质疑中央政府和香港关系的时候,他们所认识的香港,仍然不是一个摆脱了殖民的西化城市。这个城市对于他们而言,还是一个中国和西方较量的窗口。这种态度其实已经远远落后于香港人对内地的认同,也远远落后于今天香港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定位。

  正如西方媒体所说的,十年后的香港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是由1997年的期待、希望与恐惧决定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1997年时的期待、希望与恐惧也应该发生改变。香港应该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同样也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城市管理经验、高度金融服务水平、良好政治运作能力的城市,香港在今天中国的发展中,正在扮演一个示范的角色。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中,香港所经历的金融风暴、“非典”袭击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现代危机。它不但承载了这个城市民众对于持续繁荣的希望,也为今后中国的现代化承担了新的摹本效应。从“反殖民”到“繁荣”,2007年,我们对于香港的全部期待和希望,不仅和中国近代历史,更重要的是和未来的内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并不仅仅是因为十年前中华民族正式脱离了殖民的枷锁,而且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十年之前的那一刻开始,有信心面对任何复杂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模式,有信心面对世界对于我们的考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再停留在1997年的香港。这样的判断对于将来而言,可能更有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