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刚:手放在市场的脉搏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09:51 21世纪经济报道

  “人人能力大小也力拼,任谁留下血汗,就是个精英。香港始终有你!”这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官方主题曲《始终有你》的歌词,说的正是香港的核心价值--百折不挠的香港人。

  《始终有你》填词人陈少琪对本报说,当他收到作曲者金培达的曲谱时,“香港始终有你”这六个字马上蹦进他脑袋,因为他深知这个只有1092平方公里的小岛,没有什么天然资源,最大最宝贵的资源便是人,是680万港人。

  10个香港人在诉说他们的故事,他们能力有大有小,出身不同,但我们都能从他们紧守的岗位上发现香港的核心价值,同时窥见这十年的变迁。(罗绮萍)

  “任志刚管理货币政策确实有两下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今年3月曾在媒体面前这样评价。

  作为1998年港府入市打大鳄的领军人之一,任志刚的“两下子”的确出手不凡。那时,他和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时任财经事务局局长的许仕仁联手组成“铁三角”,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驳火激战半个月,打光了1200亿港元的银弹,短短两周将暴跌的恒指托起1200点,使港股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洪峰。

  “当时这样做心里实在不好受。”将近10年后的2007年6月28日,任志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访问时忆起当年,依然感慨万端:“但我仍然相信这个行动是正确而且成功的。”

  自1993年4月金管局成立时即担任总裁之职,任志刚全程见证了香港回归前后金融市场的风风雨雨。讲起维持香港金融稳定对国家的战略意义,讲起推动两地金融合作,致力将香港建设成为国家的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宏图大计,现年60岁的任志刚侃侃而谈,壮心未已。

  “最好的时候,最坏的时候”

  《21世纪》: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此后亚洲金融风暴爆发;1997年9月香港成功举办世界银行及IMF年会,但却成为索罗斯等对冲基金高层群集,向香港金融制度发起冲击的机会。对于香港回归前后这些戏剧性的风浪,作为亲历者,你当时和今天的感受是怎样的?

  任志刚:1997年回归前后,其实香港的变化不是很大。令我最为高兴的是香港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对我而言,1997、1998年发生的金融风暴,是这10年当中最难忘的。当时的财政司长,就是现在的特首曾荫权,当时的财经事务局局长,就是现在的政务司司长许仕仁,他们和我都是信奉自由市场的人,一方面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另一方面却不愿看见香港的市场被外来的资金自由操控,心情真的是百般的矛盾。如果可以选择不干预的话,我们当然不想干预,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正值刚回归祖国,金融经济波动太厉害的话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保持金融经济及汇率的稳定,最后不得不作出干预市场的决定。

  《21世纪》:当年对冲基金通过在港发债吸纳港元作为冲击联系汇率的弹药时,金管局有没有察觉到情况异常,并采取应对措施?

  任志刚:其实,香港政府不是在1998年8月中旬时才开始认为有需要在市场上有所行动。由7月中开始,我们就已感受到一股相当大的压力。当时无论是(香港)内部的因素,比如乏善足陈的公司业绩、股市的交投量十分低、就业和贸易数字以及零售情况更趋恶化,还是外围因素,比如日元对美金的兑换率跌穿了145的水平、华尔街道指跌至8500的水平,这些都为炒家制造了机会。他们在7月底已经开始进行有部署而且有操控成分的造市活动。他们的方法是在沽售港元时,通过各地的市场24小时不停地操作和加压,他们沽售港元的速度和剧烈程度是前所未见的。

  当时港元的沽盘,以及恒指期货的未平仓合约数量都比平时大幅增加,但现货市场的成交量却跌了很多。就是说,期货市场特别活跃,而现货市场的成交量却很弱。这使得冲击时所动用的资本少了很多。除此之外,香港和外国的报章不停地报道人民币会贬值及港元会脱钩的谣言,外国的金融机构也在同一段期间发表了很多看淡港元和香港前景的报告。当时我们内部进行了一些专业的估计,认为如果情况这样继续下去,港元的息口可能会长时间维持在20厘至30厘这个水平,恒指也很可能在短期内会多跌2000点至3000点。这个情况对楼市的影响是难以预测的,因为它会对按揭贷款的借款人造成影响,对银行体系构成很大的压力。加上当时香港的经济数据呈现负增长,如果我们不下点功夫的话,这些内忧外患很可能会使市民对本港金融体系失去信心。

  所以从8月初开始,我们每天都在审慎评估当天市场的情况,以及为入市和之后所需的跟进做好准备。我们更衡量到入市行动后可能面对的反对声浪。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在法理上,特别是根据《基本法》,以及外汇基金条例所赋予的权力,我们这样做会不会构成问题?(法律对我们)有没有限制?

  接近8月份第二个星期的时候,恒指跌破7000点,炒家再向我们加强压力沽售港元。这时我们觉得没有其它的办法,所以在8月14日作出了入市的决定。入市后,金管局按照当时财政司司长订立的界限,全权负责每一天的行动,而每天的行动情况也都要向财政司司长报告。

  “当时心里真的不好受”

  《21世纪》:当时有没有考虑过万一入市失败,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

  任志刚:我一直相信政府可以成功击退大鳄。我们知道这些炒家狙击港元的手法,可以对症下药,作出一连串的措施,包括入市及推出优化联系汇率的改革,将炒家击退。港府入市使得恒生指数在短短两星期内上升了大约1200点,我们估计沽空恒指的炒家,每沽空1万张,就会损失6亿元。这有一定的阻吓作用,虽然不能说这些措施会让炒家不会再回来,但至少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坐视不理。

  《21世纪》:入市行动使港府和你本人都受到很多指责,你当时是怎样面对的?

  任志刚:当时港府的入市干预行动确实惹来了不少争议,我还记得,最初国际上的反应并不友善。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香港多年来一直享有全球最自由市场之一的美誉。但自由市场不是一个可以任由炒家自由操控的市场。曾荫权、许仕仁和我觉得这样发展下去很可怕,对冲基金将香港的金融体系当成是他们的提款机,跑进来提款,然后就走,我们觉得一定要将市场纳入正轨。对于我们这些相信自由市场的人来说,这样做心里实在不好受。然而我仍然相信当时的行动是正确而且成功的。

  后来,当金融风暴席卷亚洲,甚至波及世界遥远的角落,而香港相对来说仍然泰然自若时,人们的观点才有所改变。格林斯潘2000年7月在他一篇演说当中为亚洲金融风暴“盖棺论定”的时候就总结说:“政府的安全网及干预措施不能完全被取代。最少就短期而言,私营部门若缺乏官方援助,其应付外来冲击的能力及范围始终有限。”这说明香港的做法最终得到了国际认同。

  《21世纪》:今年也是亚洲金融风暴10周年,你认为现在亚洲金融风暴还会再次发生吗?假如发生,香港能有多强的应对能力?

  任志刚:当今世界,金融环境日新月异,我们会尽力维持香港的金融稳定,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市场趋向全球化,有很多国家改革开放,带来了很多资金,但却忽略了法律上的保障,没能管理好风险,使得国际上的资金可以很容易地进来你这个市场兴波作浪,影响金融稳定。1997、1998年的金融风暴让我们认识到,国际金融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会有很多风险,需要很好地管理。我们更要懂得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将手放在市场的脉搏上,要知道有什么事情会发生,以便做好预防工作,以免发生金融危机。对香港而言,优化香港的货币金融制度,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均非常重要。因此大家都看到金管局在过去多年一直致力未雨绸缪,为管理好金融市场的风险作出努力。

  “联汇制度无意改变”

  《21世纪》:2002年时,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和你曾经就加税减开支,还是将联系汇率脱钩进行讨论,研究“两害之中取其轻”,最后结论是维持联系汇率,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今天你认为当年的抉择是否正确?

  任志刚:我希望借这个机会重申,政府无意改变联系汇率制度。香港的货币制度在亚洲区内独一无二,是一种最稳固的固定汇率制度。金管局在强化香港金融制度的运作上一直不敢松懈,不断精益求精。多年来,政府还推行多项改革措施,以进一步巩固香港的货币制度。事实证明,联系汇率自1983年10月推出以来,一直行之有效。亚洲金融风暴期间,联汇制度在连番炒卖冲击下屹立不倒,成为区内最坚稳的货币;港元面对2005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近期人民币兑港元升破一算的心理关口也能保持稳定,都证明了这一点。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小规模经济体系,外汇和资本市场完全开放,资金可以自由进出,因此香港需要一个稳固的固定汇率制度,以管理资本自由流动所带来的风险。金管局在2006年所做的分析研究表明,香港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同步性仍然很高,证明香港与美元挂勾的联汇制度一直行之有效,不应轻言改变。

  “一三五”蓝本

  《21世纪》:香港金融界已认识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为中国这个全球增长最快速的经济体系提供更充分的金融服务,但有人担心,香港作为自由资金市场的优势会不会因此受到削弱?在两地金融体系的关系上,香港的定位和目标是什么?

  任志刚:在“一国两制”的安排下,中国拥有内地和香港两个金融体系。两个体系之间存在的差别,为两地金融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于这项有利条件,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点,应该是进一步推进与内地的金融合作,加强香港和内地市场的联系,以达到扩大两地市场的整体规模,增加两地市场的深度、广度、流动性和价格发现机制的效率。

  过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偏重于为内地国际层面的资金融通提供服务,为内地引入外资。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现在以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内地已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全球第三大贸易体,也是持有最多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配合内地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改变,香港需要与时并进,香港的金融体系可以也应该扮演三个角色。第一个角色关乎内地与全球其它地区之间的资金融通;第二个角色是为内地本身的资金融通提供协助;而第三个角色是以香港作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及增加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的试验场地。

  行政长官曾荫权去年召开了“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峰会,并由下设的金融服务专题小组拟订行动纲领。金管局积极参与了有关讨论,提出了“一三五”金融发展蓝本,其中:

  “一”是在战略层面的“一个定位”,将香港发展为国家的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为中国提供高效率的资金融通平台,以支持其庞大的经济持续发展,以及避免因在不同时区进行国际金融活动而引起支付及结算风险。随着更多的金融活动、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被吸引到香港,市场参与者更多元化的风险特质和偏好将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转移和管理风险。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将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活动标准及政策制定方面的影响力。

  “三”是在制度层面建立“三互关系”,即在内地与香港的金融体系之间建立“互补、互助、互动”的关系。“互补”是指两个体系发挥各自专长,扬长避短;“互助”是指两个体系通过技术转移、信息交流、资格确认及标准协调,在金融监管、金融基建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互动”是指两个体系互动合作,帮助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活动,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五”是在实务层面界定“五个范围”,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体系之间的合作,利用香港拉动内地金融中心的发展,包括香港金融机构“走进去”内地;内地投资者、集资者、金融中介机构和工具经香港“走出去”;香港金融工具“走进去”内地;加强香港金融体系处理以人民币为交易单位的交易的能力,以及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基础设施的联系。

  这个发展方向已经得到认同和落实。在2007年1月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表示“继续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内地与香港两个金融体系的互助、互补和互动关系,巩固并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据我了解,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就内地与香港两个金融制度的关系作出明确的说明,从中可看出中央对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视。五个实务范围的具体措施也在逐步得到推动和落实。

  双凤之约

  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前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兴锋与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代表双方达成共识,将紧密合作,以携手报道香港回归十年这一民族盛事为新的起点,建立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表示,南方报业与凤凰卫视将在此前和此次的合作基础之上,面对全球的华语华人世界,建立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双方近期将就具有普世价值的慈善、环保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推动有关议题的发展。

  6月27日下午,香港凤凰卫视总部,杨兴锋与刘长乐的华文媒体两强联手大计,从“两只凤凰”开始。

  刘长乐:南方报业现在非常强大。

  杨兴锋:我们是8631部队。8个报纸,6个杂志,3个网站,1个出版社。几份报纸都形成了品牌影响力,比如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里,我们有4家报纸上榜,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是现在中国财经类媒体的NO.1,影响力、发行量都是如此,计划在明年做成日报,今年还要创办《理财周报》。

  刘长乐:我非常赞同我们两家媒体关于香港回归报道合作的想法,我们可以进行互动。在中国内地,广东跟香港的关系是最紧密的。具体到节目和报道上,可以继续细化,我们各自提出一些想法,来相互交流。

  杨兴锋:我们两家媒体机构,有好多共同点。你们的名称是凤凰,你看我们名片上的LOGO,也是火凤凰。大家都是“龙子凤孙”。其次,我们两家华文媒体,你们是电视媒体中的佼佼者,我们在平面媒体中比较领先。第三,你们成立11年来,发展迅速,我们集团成立9年来,也是取得长足进步。

  而我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凤凰卫视在新闻庸俗化、娱乐化的冲击下,以信息作为龙头,文化作为旗帜,道德和伦理的追求作为内涵,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品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我们集团的各报刊,也是重视品牌、主打高端。我们主报南方日报的办报理念是:高度决定影响力,南方周末提出了最新的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21世纪经济报道追求“新闻创造价值”。

  希望我们两家能够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战略伙伴关系。面对华语、华人世界,共同在慈善、环保、公民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几个方面共同推动,各自发挥特长。

  刘长乐:我看我们以后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就从这次回归10周年的报道开始。以后还可以建立资本合作机制,凤凰现在是盈利的,手中有一笔资金,可以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

  杨兴锋:我们现在也是在进行资本运作,前些年我们是走产品经营的道路,这条路走得很扎实但是比较慢,近几年我们在走资本运营的道路。你们现在完全按市场化运作,规范的运作是我们更欢迎的。

  刘长乐:整个市场环境取向是比较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坚守?这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比如有人问我们你的美国台、欧洲台经济效益不太好为什么还要办?

  杨兴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媒体都赚钱,该打品牌的我们就打品牌,该要覆盖面的,就得要求覆盖面。

  刘长乐:没有品牌的支撑,很难凭借单个打响。如果没有欧洲台和美国台,凤凰为全球华人服务的口号就实现不了。再一个,就是影响力和收益的关系,我们有了品牌和影响力,在收益部分是有很大帮助的。

  杨兴锋:南方的企业文化我概括为8个字:创新、担当、包容、卓越。我们的社会责任担当与其他报纸有区别,我们发起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有20多家加入。在承担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不说话,但是我们说的都是真的。

  比如在SARS期间,有媒体报道专家说SARS元凶是衣原体,但广东专家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不同意见,认为SARS就是不明

病毒。我们把这两种意见都刊登出来,而当时的很多媒体都是“一边倒”,这就是勇气与担当。一个多月后,证明广东的专家意见是对的。后来
人民日报
把两个观点争论的经过登在报纸上。我们的那个报道拿了
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

  南方日报记者 张蜀梅 胡 键 

  曾 雅 谢苗枫

  南方周末记者李小鸣

  南方都市报记者陈 实 发自香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