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童大焕:不能再重复高校债务国家背的老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14:14 中国网
作者:童大焕 通过对30多所高校的调研,全国政协近日在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报告称,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左右。从总体上看,高校凭借自身力量基本不可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对此,报告建议,应尽快着手对高校贷款实行贴息政策,由中央、地方和高校各自承担2%左右的利率负担,同时国家发行1000亿元的教育国债。(《新京报》7月6日) 个人认为,对于高校负债问题,不能再重走最后由国家买单兜底的老路,否则,这样做能够一时治标,但非但不能治本,还会给未来发展留下巨大隐患。道理很简单:任何人、任何高校都会倾向于“花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如果这种“收益归自己成本外部化”的行为得到国家的制度性认可和鼓励,眼前的危机解决了,过不久就会故态复萌危机重现,甚至一次比一次深重。因此,即使危机已经到来,也必须保持清醒,从一开始就必须确定“高校成本内部化”的治本思路。 其实早在全国政协调研之前,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就带领学生调查了20多个省过百家学校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2000亿到2500亿元。另外,还有三项统计黑洞未包括在内:一是工程未付款,一些在建项目是基建单位先垫付的资金,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工程未付资金;二是校内集资,多是学校从教职员工那里的“高息揽储”;三是学校沉淀基金,比如未用的科研经费等。这些数据多是违规操作,很难统计。 高校债务缠身,使居高不下的大学学费下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有的高校贷款高达10亿至20亿元。据估计,银行贷款占到学校基建总投资的80%以上,有专家发出了“高校即将破产”的警示。 高校债务缠身,与高校扩招、贪大求快的“并校风”以及不合理的高校评估体系都有关系。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为了追赶国际一流大学,2000年,全国刮起了并校风。三四个学校捏到一起,员工待遇向高水平的学校看齐;为了融合,开始建更大的新校区。各地也争相开发“亚洲第一”、“中国第一”等各种排名的“大学城”;教育“211工程”也成为高校扩建的诱因。而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出让土地的办法,利用银行贷款,不但解决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还坐收了由高校扩建拉动的GDP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则是无论学校还是银行,都摸准了政府不会坐视不管、最终会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投入为公立大学埋单的“底线”。这事实上相当于另一种公地悲剧:公办高校用银行的钱,办自己的事,最后由政府(纳税人)埋单。制度经济学上有一个普遍的规律: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不仅最倾向于浪费钱,而且最容易导致腐败。不需要的工程也频频上马,需要的工程则竞相攀比,大造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仅从公开上赢得风光和眼球甚至升官发财的机会,而且从暗中增加了工程腐败的机会。事实证明,以往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教育领域早已经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成本外部化”使高校在扩张过程中挥霍浪费无度,这才是公办高校大规模负债的根本原因。 高校扩张的成本必须内部化,才能从制度上防止公办高校挥霍浪费。对于欠债而还不起的高校,首先可以核定它的固定资产建设是否超过了合理的要求,超出部分可以拿出土地和房屋来拍卖变现。或者只要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就可以拿出部分优质房产地产拍卖变现;有一些学校可以采取校际合并、收购的方式实现资产重组;还有大量的高校,可以用老校区的土地和房屋进行置换,对过度征用的闲置土地应采取拍卖措施用于偿还贷款。目前,吉林大学已成立房地产开发置换工作领导小组,寄望通过“卖地”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高负债的高校必须断臂求生,不能躺在政府财政和国家公债上睡大觉。希望借此机会,我们能够建立起高校办学和扩张成本内部化的机制,同时恢复高校量力而行、勤俭办学的传统,真正把办学的注意力集中到教育、教学,集中到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根本问题上来。这不仅关系到两三千亿元高校债务的化解,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未来。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