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哪来匈奴古寨,切勿贻笑大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10:05 南方新闻网

  知道分子 之葛剑雄专栏

  刚写完《世界文化遗产是什么》(见7月8日《南方都市报》)一文,又见到新华网合肥7月8日电称,安徽东至县日前参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规定,拟将该县匈奴后裔聚居的南溪千年古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众所周知,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早已在世界上灭绝,要真有这样一个保持了匈奴特色的古寨,自然值得重视。但读完这条消息,不禁大失所望。原来这个现有160多户、700多人的金家村全为金姓村民,“据《金氏族谱》等文字记载,金氏鼻祖为匈奴休屠王太子日磾。晚唐末年,金氏祖先为避黄巢起义,从中原地区迁至徽州,后再迁至南溪定居,建村历史可上溯到元朝末年,距今已有1127年。”

  即使这个村里的居民都是金日磾的后裔,也不能再称为“匈奴古寨”。金日磾是《汉书》中列有专传的重要人物,他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父亲因不愿降汉被杀后,他与母、弟被俘,当了官奴在黄门养马,当时他才14岁。以后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成为武帝晚年最信任的近臣之一,是武帝临终时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他的儿子金赏娶大将军霍光之女,所以金氏的嫡系后裔从第二代起就匈奴、汉族混血了。到汉宣帝时,金日磾自己的后裔已经衰败,而他弟弟金伦的后代金安上立功封侯,子孙显贵,继承金氏门户。金伦这一支是否与汉族通婚,史书未载明,但金氏“世名忠孝,七世内侍”,直到王莽时代还被封侯,官居九卿,在文化上早已完全汉化,甚至超过了汉族世家,成为实践儒家学说的士族典范,在2000年前已经无法代表匈奴文化。要是没有其他理由,或者找到其他证据,2000多年后的金氏后裔怎么反而有了匈奴特色呢?

  就是根据报道,“南溪古寨至今仍保存有元朝和明朝时期的民居300多幢、大小祠堂15座,村前建有文昌阁和贞洁(应为‘节’)、守孝两座牌坊。”“南溪古寨现存的祠堂与皖面其他的祠堂结构大体相似,但堂内99根梁柱上雕刻着不寻常的花纹,多为‘骑马打仗’、‘骑射’、‘羊、凤同图’等游牧民族的内容。”这些建筑怎么称得上“匈奴古寨”?且不说匈奴根本没有定居性的民居,更不会有祠堂,岂会有在匈奴灭亡后再产生的文昌阁和节孝牌坊?如果一定要将祠堂梁柱上的图案说成是匈奴特有的,最多也只能说这座或这几座祠堂保留了一些“匈奴特色”,也不能扩大到整座“古寨”呀!

  从报道内容看,当地对申报的条件和内容似乎也有矛盾。一方面,东至县旅游局长齐自力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泉的研究,称“目前在江西、浙江有10余处地方也存在匈奴后裔,但作为独立的一支长期定居于一个地方的,到目前为止仅发现南溪一处”。另一方面,当地文化部门认为,“东至县的南溪古寨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符合文化遗产的定义,也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南溪的居民是否能称为唯一的“独立的长期定居于一个地方的”匈奴后裔?2000多年来,金姓子孙不知已与多少汉族或外族通婚,现在的后裔还有多少匈奴血统?即使这一条成立,也只能申报这批人,而不能申报他们居住的古寨。

  我希望当地政府不要轻易行事,还是先听听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的意见。我也希望为当地政府作鉴定、出主意的专家能考虑基本的历史和现状,也要出于公心,为这个“古寨”准确定位。再节约的申报也要花纳税人的钱,盲目申报还会贻笑大方。(作者系

复旦大学教授)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