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知深而言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0:34 《小康》杂志

  文/云溪子

  可以说,人之一生,活在“分寸”间。一生之中,有多少时光用于权衡大小、多少、深浅、利弊、得失!有多少精力 耗于取长补短,以多济少,用得抵失……掌握分寸之所以要一生为之,乃因其难也!而在现实生活中,最难掌握的分寸之一, 是言之深浅。

  语言的产生,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变化与方便,大概若无语言,那人将不成其为人了。可是,如同亚当、夏娃吃了知 善恶果便使人类有了“原罪”一样,语言的产生,同时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是是非非,以至《圣经》中说:“多言多语难免有 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圣经·箴言》)中国的老子也有类似说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五十二章》 )。“知者”即智者矣。

  吾出生贫寒之家,幼时体弱多病,故少言寡语。上学之后,因种种原由,话日渐多起来。几十载风雨人生之后,吾深 感自己得之于好言,失之于多语,真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吾不知有几多回下决心少说为佳,可秉性难移矣!语言,三 岁孩童即可运用自如,然六十老翁仍觉似能非能。其易哉?其难也?

  说话,于小儿易,于成人则难矣。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小儿赤子之心,凭天性而发言语,冷、暖 、饥、渴,识事识人而也,不涉“是非”。成人则不然。成人之言,涉利害、荣辱、进退,系自己与他人之是非对错、成败得 失,世人能不在乎?

  成人说话难,一在该不该说,二在言之深浅。该不该说此且不论,仅言之深浅学问就大去了!吾言之失,失之于“不 知深浅”多矣。言之深浅,不是寥寥数百千言能说得清的,既视知理多少,更需在社会生活中体味。吾曾因苦于难知深浅而请 教于人。一高人对吾曰:就与人交往论,“勿知浅言深,勿知深言浅”,实乃一要旨。随历事日多,吾深感此语乃金玉良言。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相互交往不可免。既有交往,总需互达己意,说话也就必然。语言上的来往,是人类交往的极重 要手段。语言的交往,“却道天凉好个秋”、可曾饭否之类的寒暄,自然是常说的。但若天天与人说此类话,则难免有神经不 正常之嫌。于人交往,总会误记一些世事、人事、公事、私事,免不了有议论。言及此等事,就有深浅之分了。

  吾之一生,不知是受“性善论”的影响,还是天性使然,总认为世间都是好人,“人心都是肉长的”,从不以恶意度 人。于是,说起话来,口无遮拦,逢人便掏一片心。此种作为,使一些人认识了吾,认为吾胸无城府,作事光明,也因此交了 一些朋友。然而,此种作为,也使有人觉得颇不解,甚至带来很大负面效果。某同事于吾谈及提拔一名干部。吾认为较这名干 部资历老者众,能力强者多,人品高者有,单提拔这名干部,于工作、于某同事均效果不好。故婉言劝某同事先缓办,并曰: 君若执意提拔,恐有“拉帮结派”之嫌。某同事闻吾言顿时脸色阴沉,不言一字,那位干部照旧被提拔了。事后,某同事对人 言:“云溪子要与我作对,我偏不上他指的道儿!”吾很沮丧,一番好意,竟落得个如此结果!

  无独有偶,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件事。有两位下属对一工作发生争执,意见大相径庭,又互不相让,使工作无法进行, 双双找吾评理。吾曰:你俩都是领导干部,因这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也不怕你们的部下看笑话?这对你们的形象有损,不利 于今后开展工作,先端正态度,再谈是非吧!对吾之言,其中一位反应如常,另一位则显出老大不痛快。事后,这位干部对人 言:“云溪子不分是非,专事教育别人!”吾闻之颇感概:一片善心,为何使人觉得是恶意?

  听了“勿知浅言深”之论,使吾对上述两事茅塞顿开。那位同事与吾虽相识多年,但因只在同一系统而非同一单位, 不过见面点头,或寒暄几句而也,交之泛泛,更谈不上相知。而吾之言不仅劝其缓提干部,且谈到恐有“拉帮结派”之嫌等等 ,言“深”矣!知浅而言深,能不谬乎!那位老大不快的下属,则从外单位调来不久,与吾无从谈起“相知”二字,更遑论深 浅。他初来乍到,正在树立己之形象。而吾言直指“有损形象“,更及今后不好开展工作云云。虽是实话,也不算过分,可对 于一个谈不上相知的人来说,言“深”矣!

  与“知浅言深”相对,则是“知深言浅”。如上所述,吾之病是“逢人便掏一片心”,故于后者欲犯也无缘。不过, 倒是听过他人的感受。

  一个同志告诉吾一件事。该同志青春年少,交了女友,相恋已一年多。二人情投意合,形影不离。正欲谈婚论嫁之时 ,女友提出要去考研。这位同志犯了难:不同意女友考研吧,显得自己过分自私,且有对她不信任之嫌;鼓励她去考研吧,又 恐三年夜长梦多,倘生变故,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岂不成王老五!该同志进退维谷,夜不成寐,便将他的苦恼告之一好友,希 冀好友能为之指点迷津。孰料不知为何,好友只淡淡地说:“以你的聪明才智,这点事能难住你?”该同志大失所望,与这个 朋友渐渐疏远了。

  朋友间为何疏远?那位朋友失之“知深言浅”矣。二人多年相交,知深而成为好友。好友间一方为难,另一方本应推 心置腹为之出些主意,可那位朋友不仅不如此,反而轻描淡写打几句“官腔”,能不叫人心寒么?

  总之,窃以为那位高人所言,意在说明:言之深浅应视知之深浅而定。细想起来,这个道理其实在生活中不时闪现, 只不过不为人觉罢了。夫妻之间,无话不说,深深浅浅随心所欲,偶有争执,互不相让,甚至什么解恨说什么,怎么解恨怎么 说,弄得双方面红耳赤。可过不了几日,甚至一夜之后,和好如初。何也?相知深矣!

  当然,相知之“深浅”、言之“深浅”,是无法机械度量的,只能靠自己去体味。相信自己的感觉,有时是可靠的, 有时也不那么可靠。自认与某某相知甚深,可后来发现并非如此,这样的事在生活中不时发生。识人,那是另一难,这里就不 多言了。

  不过,吾突发奇想,把那位高人的话倒过来想想,则为吾等提供了另一思路。“言浅知浅”、“言深知深”,是否有 几分道理?人与人相处,若只是“今天的天气嘿嘿……”、“昨天的午饭哈哈……”相知深么?若两人之间说真话、进诤言, 嬉笑怒骂发自肺腑,能不是“知深”者么?

  说了这许多,吾并非主张人人做谨小慎微的“君子”,只是以为处事对人,讲究一点说话的分寸,是有益的。若行船 行浅滩用长桨,航于深处使短篙,那难免要费大劲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