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霸”再入清华体现一种宽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09:13 江南都市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洪巧俊

  四川南充高考考生张非录取一事近日尘埃落定,张非今年最终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录取。张非分别于2003年、2005年考上北大、清华,后因深迷网络被退学。 张非因此获得“考霸”的外号。

  所谓:奇人有奇才,大学有大量。“考霸”被清华录取,体现了清华宽容的“雅量”,也体现了高考制度选拔录取的公平与公正。浪子回头尚且“金不换”,我们没有理由关闭张非“重归正道”,继续深造的机会,更何况他是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奇才。

  “考霸”多次在重点大学退学,又被录取,虽然有一定的负作用,但他没有违犯现行制度和规定,也没有因为社会舆论而被封杀,这体现了社会的宽容。所谓:奇人有奇才,大学有大量。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英国谚语说:“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古人也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的社会如果都能这样对待易犯错的青年,给他们多次机会,不嫌弃他的过去,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救人”。即使有过犯罪判刑“前科”的人,在回归社会后,我们的社会也是平等对待,更何况张非只是因为学业欠佳而被退学。正如张非的老师陈技池所说的:“张非走了如此多的弯路,现在肯定能浴火重生,他不上网了,肯定是一块绝好的‘料’,我希望名牌大学能够给张非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一些人认为清华还录取这样一位不达标而退学的考生,是不理智的,应拒绝这个“考试机器”,这种观点显然是一种偏激。“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张非迷恋网络,学业不达标被退学无可厚非;张非高考成绩达到清华的录取

分数线,清华再次录取他同样是无可厚非。另一种观点是,张非这样的“职业考生”是对高考教育资源的一种挤占与浪费。如果说张非这样考有错,拍子也不应打在张非的身上,要打也应打在我们的高考制度上。 试想,如果我们不年年那样热衷于炒作
状元
,非理性地重奖状元的话,就没有人以这种方式去牟取奖金。更何况张非并非是以这种方式牟取奖金。

  张非说:“奖学金都是少得可怜,根本就无法弥补我退学造成的损失。”这个话,我相信。我给张非算了一笔帐,三年来,他真正到手的奖学金并没有超过10万元。南充十一中虽然和张非的父母签订了一份奖金协议,答应如果张非考上北大清华,就奖给他十万元,但最后只给了5万元,这也张非得的最大一笔奖学金。如果要这些奖金就退学,那张非就不是奇才,那就是十足的蠢才。我们不妨想想,张非早一年毕业就早一年就业,对于这样一个名牌大学的奇才,或许一年就能赚到这些钱,他却因迷恋网络已经荒废了三年,对于张非来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

  从另一个角来看,我们的法规并没有规定,考了几次就不能再考,也没有规定,录取一次就不再录取。张非考多少次是他的权力,而

清华大学再次录取,也是清华权力范围内的事。我们不要过多的指责张非,再说,谁是谁非,在当前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倒是我们的社会应再多些宽容,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