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采萍:中航油与鹰联纠纷中乘客利益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1:14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刘采萍

  因为拖欠油料款而拒绝给飞机加油导致航班延误的闹剧中,两家企业漠视乘客利益,赤裸裸的金钱逻辑激怒了公众,但是最悲哀的,却不在于我们有如此背信弃义的企业,而在于我们竟有如此荒诞野蛮而缺乏理性的“市场”。

  连中航油这样财大气粗的垄断型国企,竟然也遭遇老赖,而且屡催屡欠无计可施,终于愤而采取行动,向欠款的鹰联航空公司停止供油。后果是三个航班无法正常起飞,241名旅客滞留机场,延误超过了20个小时。(昨日本报)

  我们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有理有据的举措,是可以得到合同、违约、责任等市场经济基本理念支持的“正义”。然而,这并不能抹杀一个事实:在这起看起来很市场化的企业冲突中,无辜的241名乘客,又一次做了市场垄断者的“人质”。

  显然,追债的

中航油很知道怎样才能让鹰联航空“好看”,航班延误是目前公众对航空公司意见最大的问题,还多次带来法律上的麻烦。至于鹰联,接到停油的最后通牒却仍敢如常卖票,也是因为赌定中航油不敢拿此开玩笑,毕竟石油企业在公众眼中的形象也不佳。这真是一场微妙的赌局,双方的底牌都是那241名乘客,他们都赌对手会在这样的要挟下最终让步。

  航油的供应企业与使用企业,由于经济利益而争吵、而对立、而动用惩罚手段,这确实是我国资源市场化的体现,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可想像的。正因如此,中航油一系列“追欠”行为,甚至包括停油,都得到了公众相当程度的理解和同情。即使在常常被垄断企业代言人批评为无知、冲动和舆论暴力的网友评论中,也是如此。这种对市场经济的理性认识,对照出许多挂着“大”“强”“龙头”“超级”等牌子的所谓现代企业,对“市场经济”还存在着多么狭隘、傲慢和利欲熏心的偏见。

  市场博弈和利益绑架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自主主体之间,基于平等、公正等法律语境下的协商谈判;而后者的讨价还价,则建立在操弄和损害无辜弱者的利益之上。“断油事件”中,两家企业漠视乘客利益,赤裸裸的金钱逻辑激怒了公众,但是最悲哀的,却不在于我们有如此背信弃义的企业,而在于我们竟有如此荒诞野蛮的“市场”:没有买飞机燃油的航空公司也能够获准卖票,掌握无数乘客身家性命的,可以是一些陷入严重信用瑕疵和经营窘境的企业;拥有垄断性信息和资源的保障性企业,竟有权力任意处置公共利益,想“断”谁就“断”谁,想何时“断”就何时“断”,不仅明知危机而不预警,还按兵不动乐观其成,甚至在救急钱送到手上时仍冷眼旁观乘客的痛楚……试问,这究竟争的是欠款,还是给对方点颜色看看,让其知道谁才是霸主?241名乘客,到底是航空产业的服务对象,还是被当作了较量筹码的倒霉人质?

  航油和航空,都是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行业,凡有垄断,就不可能没有巧取豪夺,没有专横跋扈。然而奇怪的是,我们的“制度”总是那么固执而天真地相信垄断者,相信会在没有市场的地方生长出“市场的理性”。很难想像,如果航空公司可能因责任事故而面临巨额索赔,仍有勇气对断油的最后通牒满不在乎。也很难想像,如果航油公司必须为损害善意第三人利益而付出极高代价,仍敢如此轻率地以“绑架”乘客来代替法律追讨。再看类似的“人质现象”,无论是热力公司跟物业公司为代收暖气费纠纷不止,还是煤气公司与市政公司为开挖管道费而争执不下,或者电力公司想惩戒欠费企业杀鸡儆猴,首先挨冻、受饿、利益受损,却往往连句解释和道歉都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普通消费者。

  健康的市场,有典型的“不为害”特征。即市场的参与者,不得以损害他人或公共的利益作为自我利益的来源。显然,“断油事件”很快就会平息,鹰联的机长与中航油加油工的握手,标志着两家企业利益纠纷的逐步解决,然而那个若隐若现的真正受害人的身影,却仍被极力遮蔽和漠视着———这个受害人有个沉甸甸的名字叫“公众”,只是一旦把他放在

垄断行业做“买卖”的天平上,却那么轻飘飘不值一提。这真是一支怪天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