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众部委对审计结果互相推磨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00:42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邓海建

  如果我们不能为一种监督找到法律化、制度化的出口,审计风暴终将是只“纸老虎”;而一旦被监督者看穿了老虎的“纸”面目,监督比不监督还要坏,因为它让被监督者更有恃无恐,让权益被侵害者丧失公平冀望。

  国家审计署通报的2006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审计问题整改情况,56个被点名“问题部门”的整改进展悉数呈现,查出468亿问题资金中,已纠正358.7亿元。审计风暴的雷声响过之后,应该有政府官员被问责。一周来,记者按照审计署的名单逐一采访整改情况,在经历了不同部门之间“推磨”式的互相推脱后,一无所获。(7月22日《经济观察报》)

  2004年审计报告显示,38个中央部门被审计出“虚报多领预算资金”、“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等问题;2005年审计署审计出的“个别项目预算执行和部分专项经费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的中央单位达42个;到了2006年,审计署通报中央预算执行和审计问题整改情况,56个中央部门被点名成“问题部门”……从38到42、再到56,如果这个“审计”依然是以临时风暴的形式“汹涌而来、拂面而去”,下一年,审计报告的发布很可能成为制度缺位后的“问题连续剧”。这份尴尬,不仅让李金华先生郁闷,更是让纳税人愤懑:为什么有了尽心尽职的审计,却依然遏制不了屡审屡犯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记者联络采访三峡办人士,被告知:“你只要掌握一点,三峡移民资金整改已全部完成就行了。”当记者在遭遇一连串的推诿和闭门羹之后,我以为,这个答案是最具代表性的“巨大收获”———它深刻反映了“问题部门”当下最真实的群体心态:一是毫不敬畏以公意质询为基础的舆论监督,说得更直白一点,没有把花纳税人的钱真当回事儿;二是已经吃透了“审计风暴”的精神实质,即“还钱风暴”。那么,三峡移民资金等问题的“违规成本”也只是“发现一处归还一处”罢了,违法收益和违法成本简直没法对比;三是没有人担心或觉得在审计出问题后还应该如何问责,“整改”就是审计事件的最后结果。在2003年、2004年审计风暴之后,审计署把2005年作为“审计问责年”,现在看来,当年的这个美丽口号似乎离兑现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如果说我们的审计缺乏问责,似乎也不对,但,我们的问责显然是避重就轻的、是缺乏制度兜底的、是权责失衡的:行政问责遮蔽了法律问责;组织问责代偿了个人问责;行为问责替换后果问责———结果就是,问责沦为“组织上集体道歉、承认行为失当”的亡羊补牢秀(这“补”的还仅仅是被审计发现的部分而已)。事实上,自2004年的审计风暴以来,审计署只是向公安部、监察部移送涉及28件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除此之外,尚未见任何政府官员被行政问责制度拉下马。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法律是无情的理性。如果我们不能为一种监督找到法律化、制度化的出口,审计风暴终将是只纸老虎;而一旦被监督者看穿了老虎的“纸”面目,监督比不监督还要坏,因为它让被监督者更有恃无恐,让权益被侵害者丧失公平冀望。当下而言,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可以追究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法律责任的制度,整合并扬弃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中的“问责头绪”,全面厘清“如何启动问责机制、由何种机构主导、依照何种程序认定和追究、如何量化责任”等关键问题。更深层次说,审计的风暴终于将问责制度推到中国民主政治的聚光灯下,而问责制度又在倒逼行政体制改革———也因此,我们对十七大满怀信心和期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