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灾区的涕泣和选秀的狂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08:17 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郭之纯

  这是个洪水肆虐的悲情七月,又是个娱乐高潮迭起的欢娱七月。7月20日和21日,在离洪灾区都不甚远的长沙和上海,《快乐男声》和《加油!好男儿》两台选秀节目相继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决赛。近来南中国不曾间断的暴雨呼啸,并未影响这两台节目完成自己的高潮。

  于是,灾区人的涕泣、抢险者的疲惫,和“快男”“好男”及其粉丝们的狂喜,就这么奇妙地共同出现在各色媒体上。当然这样说,并没有质疑这些娱乐节目的存在合理性之意。娱乐也许未必多么有理,但娱乐肯定无罪,谁也无权决定他人的悲欢。“灾民或余悲,他人正欢歌”,对这样的景象即便感觉扎眼,也必须承受。

  但反过来,面对这般强烈的意象对比,却令人不得不对国人的娱乐精神进行剖析,并对时下某些娱乐节目的道德性和现实性进行反思。

  “中国人缺少纯粹的娱乐”,这是一些论者多年来不断强调的观点。的确,从百多年来中国陷于内忧外患不断的混乱状态开始,娱乐就开始被异化了:被阉割或被面目皆非地改造,被曲解或被不甚恰当地提升,致使娱乐要么走入了只知“宏大叙事”的误区,要么就被赋予某种“原罪”而遭遇无尽轻蔑,严重脱离了娱乐本身。应该说,的确造就了国人长期的娱乐焦渴,并使国人对娱乐精神本质的理解降低,甚至产生根本的扭曲。

  也许,这是缺乏娱乐传统和对娱乐精神理解能力的国人必然要走的弯路,对此不宜苛责。但必须注意到的是,这种状况已经使得时下的娱乐节目,有许多都失去了必要的现实责任担当和必要的道德蕴涵。比如,笔者专门下载了“快男”“好男”的比赛视频看了半天,在那些热闹的现场,好像没有什么人对正在发生的洪灾表示过关切和悲悯,许多人都只顾了娱乐本身,只顾了对选手的品评,只顾了对票数的计较……这样的娱乐,是不是也太庸俗了些?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这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严峻提醒。对比波兹曼的上述描述,似乎不难在我们的现实中找到相近迹象:我们太多人热衷于明星们的鸡毛蒜皮,我们对有些严肃话题的讨论正在变得幼稚,我们有太多百姓,面对乱糟糟的公共空间感到困惑……

  波兹曼的预言会不会在我们身上应验呢?或许还无法预见。但在目前,对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保持一定的警觉,努力使自己不“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这或许是必要而且急迫的。从另一方面说,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人脱离了动物的唯本能性,有了思想、有了责任感、有了把持自我的能力。就此,对娱乐本能进行反思,抗拒无度的娱乐和被娱乐,或许是免于我们自身过快“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的必需解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