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宁:“中国越富有,德国越受益”当作何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5日12:11 东方早报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成绩单”,GDP同比增幅11.5%,刷新1995年以来同期增长纪录。依现有态势,国内外舆论普遍预测,到今年年底,中国有望超过德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2004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英国位居全球第四,从第四到第三,中国费时三年。

  虽说做“蛋糕”耗用的成本、味道,国与国之间有一番比对,但谋求数量、成本、美味三者和谐统一,对处于后发的中国,有个不可逾越的时间过程。先把“蛋糕”做大,总是令国人高兴和自豪的事情。

  三年前位居第四时,曾引发一波国际范围的“中国威胁论”,包括英国部分媒体在内,不少评论酸不溜秋。这一回,公布今年底有可能晋级第三的信息有点儿“生不逢时”。这一阵,恰逢“中国威胁论”不断生出变种:上合组织俄国境内演习尚未展开,“中国军事威胁论”出现多个“升级版”;“中国制造威胁论”适才问世,又被集中渲染为中国食品威胁而过于耸人听闻……如今瞅着你要当“老三”了,不少西方媒体又来了劲儿,惟独德国的媒体,却以出奇的平和心态看待本国的“第三”即将失去。

  “我们的顾客越富有,对我们来说越好。”德国《金融时报》援引该国批发和外贸联邦联合会主席博尔纳的话。

  “与中国比德国是小国,以至于德国连目前的全球外贸出口冠军的头衔,不久也将被中国所取代,但这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德国迄今一直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中获益。”全德工业联邦联合会(BDI)执行主席克劳斯·布劳尼希在接受《每日镜报》采访时说。

  《世界报》社评:“虽说欧元汇率强势有可能推迟中国GDP总量赶超德国,德国却已从心理上和世界第三告别。但从经济角度看,这种告别并不重要,国民经济带来的福利比经济总量更重要。”

  《南德意志报》社论:“德国人没必要对中国经济数字感到吃惊,应该感到担心的是中国自己,因为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繁荣超出了控制……必须采取强硬手段降温。否则,过度投资和通胀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持久危害。”

  包括《法兰克福汇报》及《德国之声》等德国十数家主流媒体,谁也没对即将失去“第三”位置大呼小叫。论人口和国土面积,德国的确不大。若论德媒的心态,德国很“大”。德媒的心态,是德国人心态的映照,是为大国国民理应具备的心态。

  大有大的经济基础,假如今年底中国真成了“第三”,德国人均GDP仍是中国的16倍。德国人与中国交往的“受益说”尤为朴实:以去年为例,德国与中国做成780亿美元生意,总量远不及中日生意总额,可在25个欧盟成员国中,德中贸易额却占近三分之一。还有,今年上半年德中贸易德方逆差近四成,可德国人却没抱怨吃亏。德国讲实际,与法国也有一比。中法外交关系之良好,但以在华投资额、对华高科技产品、技术、专利出口为例,法国没法比。

  大有大的文化承传和反思。且不说古代日耳曼人的史绩、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近代自俾斯麦时代以来,一战、二战,战后联邦德国崛起到两德统一,德国可谓四起四落、四落四起。每次起落,日耳曼民族自信、诚实、专注、执著甚至古板机械的文化性格绵延永续,偏执、仇恨、自卑、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逐步消解,德国渐成最善于与别国打交道的国度。市场经济形态之下,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文化的包容度与该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这个相关性,从当代大国关系角度观察,有正相关形态,亦有负相关形态。德国人面对中国和平崛起所表达的包容与合作,宽怀与大度,当属正相关的实例。

  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哪怕降调为“和平发展”,也系地球人必须面对的共同话题,2003年有人把该话题概括为“中国因素”。第二年,中国适才成为“第四”,国内就有媒体在报道这则消息时打出《中国已成全球二号经济大国!》的标题,笔者当时十分惊愕,细读内容才发现还有句“就经济增量而言”的限定词———原来如此!这一回,虽说是否第三要年底见分晓,却又有部分媒体乐观声称“中国经济6至8年后超日本”。乐观预见鼓士气,但“

蛋糕”之大不谓大国之大,国民心态的成熟,才是大国之大的标志。“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很多时候“祸起萧墙”。士气该鼓,但还是请媒体多用温总理2003年底在美国
哈佛大学
演讲时的“乘除法”,那才是国民理应尽快具备的心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